持之以恒,这是一个很简单,但也是很难的事情。能否长期坚持的做一件事情,考验的是人们的毅力、耐力、决心。是精神上的坚持,行动上实施。文安县兴隆镇有一位叫王福海的老人现在已经85岁了,他的一生都在坚持着写毛笔字。

王福海从7、8岁时受父亲的影响就喜欢毛笔字,经常看着父亲写字并坐在一旁帮助砚墨。据了解,在上世纪50年代,王福海从十三岁开始就和外祖父学习中医,每天为患者看病,须用毛笔开处方抓药,慢慢的就练成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他白天忙着给病人看病,到晚上一有时间抄起毛笔潜心练习滕王阁序、心经、小楷道德经及中国十大名赋。从形似到神似,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打下了取法乎上的坚实基础。

转眼到了九十年代末,花甲之年的王福海将自己经营半个多世纪的中医诊所,让给儿女们经营管理,自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书法创作中,终于腾挪出足够的时间,去实现自己的书法梦。 王福海从开始接触毛笔字到现在已成为书法名人,但一直坚持手工砚墨。手工砚墨不仅是一种书写技巧的提升,‌更是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体验,‌它能够让书写者享受到书写过程中的乐趣和满足感。 “我练书法,一方面是自娱自乐,另一方面也是想用文字去记述那些珍贵的历史材料”王福海说。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先后用书法楷书的形式,抄录了各类古籍与新中国历史文档等众多材料。2019年初开始到现在,王福海完成了两万余字的楷书老版中国宪法文帖多册。“一边写,一边学,既练习了书法,又增长了知识,一举两得。练书法可以修身养性,同时更好地学习党章和宪法,也是一种进步。”王福海说。

书法讲究用心,王福海对文字的抄录不仅仅是简单的誊写,其中也蕴含了他对这些文字的理解。见字如见人,为了写出满意的字帖,他在抄录前,每每都会将文稿品读一番,了解其内涵。王福海在抄写1954年第一版中国宪法时,仍然原汁原味儿的采用繁体字,竖着写,按照古装订方法整齐的用白线绳装裱好,打一看,和当年出版的中国宪法史书籍非常相似。

为了字帖的质量,王福海还非常注重排版,在抄录前总会用铅笔在宣纸上轻轻勾勒出字体的位置与段落的分布,尽可能让排版符合美观。如果偶尔写错了字,王福海便会用工具细致地把字迹刮去,经过修缮的字帖几乎看不出修改的痕迹。当字帖完成后,王福海再用手工将其装裱好,无论是馈赠亲朋好友还是个人收藏,人们对宪法的内容和条款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加自觉地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成为弘扬传统文化与人文魅力的独特载体。如今,85岁高龄的王福海依然开朗自信:“我要一直写下去,书法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王福海老师的小楷字有大格局,格调高,气质雅,学养深厚,能得古人的精髓。

85岁高龄的王福海笑着说:“这是个幸福而伟大的时代,我从乱世走来,又徜徉在这开天盛世,见证了这个国家一点点站起,一步步变强。我还要把这个爱好坚持下去,用文字记录这个时代的点点滴滴。” 对于王福海自己来说,未来依旧可期,他将保持健朗的身体、愉悦的心情,继续挥动自己的笔,书写新中国的壮丽与强盛。(记录者:张庭怀)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