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文艺百花园中一朵灿烂的红花,京胡作为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当之无愧的绿叶。作为京剧唱、念、做、打的重要烘托和音乐包装主体,京胡在京剧伴奏的三大件中充当主角。

最近,公益记录者驱车来到霸州城区东关村京胡琴师杨厚田的家中,看到已是87岁高龄的他在为学员耐心的讲解学京胡要领,传授拉京胡的技巧,介绍自己在京剧唱段中使用反八岔牌子的经历,并解释了反八岔与新八岔的区别。这不仅使我大开了眼界,更使我产生了一种莫名冲动,对杨老师的京胡生涯产生了更多的好奇。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力量驱使我想更深入了解他的经历和艺术人生。

杨厚田,男,1938年出生,河北霸州人。他自幼在父母的影响下,12岁开始学唱京戏演花脸,当时,祖母满脑子封建思想,说唱戏是下九流,好人家娃娃怎能去唱戏!极力反对杨厚田学唱戏,从此以后,杨厚田绚丽的唱戏梦破灭了。然而,幼小的杨厚田依然痴迷不改初心,1954年,通过家叔介绍,来到了唐山市京剧团经过了简单的拜师仪式,开始他与京胡演奏家罗伯川学艺,后来,又拜王燕琴为师学拉京胡,跟班学艺。从此踏上了以京剧为专业的人生之路,那年杨厚田才17岁。

王燕琴是唐山京剧团的“当家琴师”,功力深厚,一专多能;他心地正直,很有长者风度。他主要教授京胡、唢呐、月琴、三弦和昆笛,为的是徒弟“艺不压身”“多只饭碗”。因为是跟班学艺,那么“跟班”就是前提,学到的本事马上就能用于戏台。又因为京胡是乐队的主弦,来不得半点马虎,于是杨厚田从“跟班”的那天起就“严”字当头,不敢懈怠。王燕琴那句“要想人前夺萃,必须背后受罪”的老话,杨厚田六十多年一直奉为圭臬。

杨厚田谨遵师训,拼命练功。那个年代,每天的演出时间都很长,三更半夜方能散场。小青年谁不恋床呢?可杨厚田不恋,天还未明就又爬起来,顶着启明星,携琴出城,来到旷野,坐下来,把琴弓绑上铁炉条(为的是增加重量),一练就是二三个小时。如果是下雪天,那就在石墩上铺个垫子。雪花随着弓弦飞舞,手指冻得生疼,渐渐麻木,竟至失去了知觉。而当手指由麻木转为温热,杨厚田的头发也把积雪给融化了。就这样,杨厚田的京胡技艺突飞猛进,脱颖而出。年仅20岁他开始正式登台伴奏,获得师辈的首肯和观众的喝彩。

1971年,杨厚田因工作需要与爱人宋书卿回到了家乡霸州,被安排到县京剧团工作,在剧团里他负责拉京胡。从1969年起,除演出样板戏的单位外,各文艺团体全部下放到“五七干校”;各地从事演出传统剧目的剧团,或被解散,或被指定只准演出或移植样板戏。当年霸州京剧团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主要排练演唱样板戏,一年四季送戏下乡进基层,为基层民众带来文化娱乐,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和喜爱。

根治海河工程开始后,霸州京剧团每年都不畏辛劳深入到治河工地为民工演出。1971年初冬,杨厚田等演职员随剧团在海河指挥部领导的带领下,乘带拖斗解放牌卡车,携演出道具、布景、服装到位于霸县南部的中亭河工地慰问演出。演出的剧目是《红灯记》和《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选场,两天内一连演了4场,晚上与民工同吃同住,演出间隙还与民工一起拉车装土,受到了民工的热烈欢迎,激发了民工们更大的治河热情。

为弘扬民族文化,展现国粹精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并发扬光大,2004年,退休后的杨厚田老师,让学生们近距离体验戏曲文化,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走进霸州第四小学举办《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公益活动。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活动中,杨老师给学生们讲解了戏曲基础知识,从行当之美、妆容之美、服装之美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京剧的历史、各个行当的角色特征、戏曲中的人物特点,以及京剧的妆容、服饰和音乐,并鼓励引导学生们学唱京剧小片段。四年来,杨厚田老师从戏曲知识讲座、京剧现场表演、互动学习等环节。京胡铿锵,锣鼓声声,表演者身穿华丽戏服,画上精致脸谱,一板一眼、字正腔圆地为师生们带来了《霸王别姬》《武家坡》《贵妃醉酒》等经典剧目。精彩的表演、优美的唱腔,让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喝彩连连,热爱国粹艺术的种子,就此在心里埋下。

杨厚田介绍说:京胡伴奏最忌的是“一弓劲”,行话也叫“一道汤”。其原因,一是演奏者对剧情没有深入理解;二是对京剧声腔没有较细致的学习和研究;三是对角色抒发感情的节奏变化掌握不准,故平淡无味。正确的伴奏是要把乐谱“拉活”。于是他有的放矢讲了几种方法。一曰节奏对比法,就是掌握好“尺寸”,量体裁衣,或快或慢,或从容或急促,从剧情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出发,适当调节务求自然和谐,丝丝入扣,最终达到天衣无缝。二曰力度对比法,就是运用力度的强弱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掌握好“劲头”,而随着劲头的大小、轻重或断续,又产生了“抑、扬、顿、挫”。三曰音色对比法,就是运用音色的“明暗”“浓淡”“刚柔”“深浅”的变化对比,达到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及声情绘景的不同效果。四曰装饰伴奏法,就是对基本的伴奏曲谱加以装饰和镶嵌,使原来的曲谱内涵更加丰富充实;另一种就是在托腔保调的基础上,用装饰的伴奏手法,把演唱衬托得绘声绘色。

如今的杨厚田老师年逾八旬,毕生从事京剧演奏艺术和京剧教育事业。他的京胡技艺炉火纯青,风格鲜明而妙不可言,他的弟子遍布天下,在不同岗位上大显身手。 他一生热爱拉京胡,至今还在为京胡奔忙。他说:“拉京胡是我一生的事业,这一辈子没有别的任何想法,就是好好拉京胡。”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会唱京剧,退休后,杨厚田老师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正如他的戏迷王先生所说:“哪里有京剧,哪里就有杨老师;哪里有杨老师,哪里就有京剧。” 进入晚年,杨厚田老师退而不休,以艺化人,以艺娱友,继续发挥余热,传承京胡技艺。(记录者:张庭怀)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