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晨雾还未散尽,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松柏在晨光中显出苍翠的轮廓。当我的手指轻轻拂过无名烈士墓碑上斑驳的石纹时,那些凝固在时光里的故事突然鲜活起来——这或许就是"共和国不能忘记"的真正含义。
我们旗帜小记者团被邀请参加了“共和国不能忘记”八宝山革命公墓祭奠活动。在缀满勋章的军装前,九旬老兵颤抖的军礼让我窥见了时光的褶皱。他胸前的战役纪念章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那是带着渡江战役水汽的湿润,是鲜血喷溅后的湿润。当我们旗帜小记者团们询问"当时害怕吗",老人布满皱纹的眼角突然迸发出星辰般的光芒:"听见冲锋号响起时,胸膛里烧着的都是新中国的朝阳啊!"这句话让我忽然懂得,那些镌刻在奖章上的,不仅是浴血奋战的荣光,更是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种。
《少年中国说》这首歌,我们在北京电视台少儿春晚,在旗帜小记者年会等重要活动中都演唱过。而此时再次演唱,意义不同。演唱时掠过头顶的鸽群,恰似当年穿梭在枪林弹雨中的信使,将"少年强则国强"的誓言写入新时代的蓝天。
我们三人在自由参观时发现了一个无名墓碑。我们主动三鞠躬,并捐献了手中的白菊花。无名烈士墓前的三支白菊在春风中轻轻摇曳。花岗岩墓碑上缺失的姓名,让1937年的卢沟晓月、1948年的锦州烽火、1950年的长津湖风雪都凝聚成永恒的问号。当我们俯身献花时,忽然注意到墓穴边缘几株蒲公英正倔强地钻出石缝——这让我想起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说过的话:"每个无名烈士都是种在祖国大地上的蒲公英,他们的生命在春风的每一次呼吸中延续。"
我们和老兵还有许多军人、少先队员们一起演唱《国际歌》。当三百人的《国际歌》声浪穿透云霄时,我注意到身旁国旗护卫队战士眼角的泪光。他们的军靴与老兵们的布鞋整齐地踏着节拍,不同时代的足音在"英特纳雄耐尔"的旋律中奇妙共鸣。
活动最后,我们前往瞻仰厅进行瞻仰。瞻仰厅里面安放的都是新中国建国伊始,国务院各大部委首任部长,以及中央委员级别以上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骨灰。比如朱德元帅、彭德怀元帅、陈毅元帅、独臂将军彭绍辉、监察部首位女部长钱瑛、隐蔽战线的李克农、王世英等94位革命家骨灰。
归途中,夕阳为革命公墓的碑林镀上金边。那些静静矗立的石碑,此刻在我眼中化作无数等待开启的时光胶囊。当我们这代人用手掌的温度触碰历史,用清澈的眼睛对话英魂,那些被岁月尘封的信仰与理想,终将在新时代的春风中绽放出新的光芒。这或许就是祭扫最深的隐喻——在铭记中传承,在传承中新生。(旗帜小记者:郭乙锐)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