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寒食野望吟》:“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这首诗名“寒食野望”,而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时间接近甚至重合,寒食野望描写的也是清明节上坟祭奠的场景。清明节自古迄今是一个重要的祭奠节日,人们在这一天通过各种方式缅怀先人。扫墓是清明节的核心活动之一,人们会前往先人的墓地,焚香点烛、献上祭品、行礼拜祭,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主要习俗不仅仅是扫墓还包括游春踏青。

清明上坟一般是家祭活动之一,是家庭内部祭祀,时间节点多在祖先忌日、清明、中元等传统节日或特定日期。具体流程包括布置祭台、供奉食物、烧化纸钱、焚香祝祷、诵读祭文等。这些流程既体现了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表达了对优良家风的传承。在现代社会中,家祭形式有所简化,但慎终追远的精神始终如一。中华民族具有深沉的家国情怀,不仅家祭,还有国祭、公祭。通过对历史人物、英烈功臣等祭拜、追思,教育后人,汲取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中国古代传统认知,国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军事。《左传》记载,诸侯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失礼不敬,受到刘康公批评,说:“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段议论的名句便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军事。这里的国家大事之祭实际上是礼制,是规矩,是政策、法令、制度,甚至是观念。《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三传都是儒家重要经典,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

“祭”是一个动词,主要表示对祖先或神灵的尊敬和崇拜,通过仪式献上供品以祈求福祉或表达敬意。“祭”常常与各种宗教和祭祀活动联系在一起。例如,在清明节祭祖,在中秋节祭月等,上古先民还祭祀太阳,祭祀山川河流等等。此外,祭祀的对象也包括英雄、先贤或神灵等。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是对先人的缅怀、对设祭者的激励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不仅仅是一种仪式,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敬畏和对传统的尊重,同时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重视家庭的精神风貌。在现代社会,“祭”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被广大民众所重视和传承。

说到祭,也叫祭奠。“奠”的本义是放置酒在几案上作为祭品祭祀神灵。现代对亡者进行悼念,也用“奠”字,就是来自于祭祀。安放、放置祭酒都是双手捧上,于是又引申出“进献、奉上”的意思。常用的“奠基”“奠定”的“奠”是建立、确立、树立的意思,这是由“奠”所包含的安置、放置意义引申而来的。“奠”也是“郑”的古字,周金文用“奠”字写郑国名。因为最初的郑国国君郑公的职责是主管祭祀的,所以郑州之地名郑,从国名沿袭而来。奠祭,这一古老的仪式,无论祭奠天地,还是祭奠神灵,也还是祭奠祖先、逝者,都要求恭敬、肃静、真诚,要求仪式的严肃、正式、认真,因此要“郑”重其事。鄭字的构型是祭奠的奠字加上城邑的“邑”作为偏旁,可见郑国是专管祭奠的封国。

现代社会的追悼会,生者将花圈置于死者遗体周围,上面醒目的“奠”字正是古代奠祭的遗存。现代追悼会沿用古代“奠祭”传统,形式简化但仍保留“奠”字的文化意义。

与祭祀紧密相连的还有祭拜。“拜”字字形左部为“手”,表示作揖。《说文解字》篆文字形作两手之形,又在右下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叩头时需双手按地。“拜”是中国古代社会常用的一种礼仪形式,“拜”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稽首、顿首、空拜、拜访、拜见、拜托、拜读、拜师等等。

祭祀、祭奠、祭拜、祈福等活动都是一种仪式。仪式具有教化功能,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增强社会凝聚力。仪式有规制,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仪式是文化的浓缩,可以传承和弘扬文化传统,使其得以延续。仪式可以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缓解焦虑和压力。仪式可以为人们提供娱乐和审美体验,丰富人们的生活。人们通过仪式,强化内心的仪式感,牢记承诺,不忘初心,净化心灵。(记录者:郑长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