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交城,山川叠翠,汾水汤汤。在交城的青山绿水间,总能看到一个身影:卷着裤脚查看树苗长势,蹲在河边记录水质数据,或是和志愿者们围坐讨论下一次净滩活动的方案。他是张晋,交城县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一个名字总与“创办者”“领路人”相连,却鲜少以“会长”头衔自居的公益人。

从2016年牵头成立交城县爱心志愿者协会,到2020年推动成立交城县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从最初3个人的“草台班子”,到如今注册志愿者超2000人、年均开展公益活动30余场的民间公益“生力军”,张晋用近8年时间,在吕梁山下画出一道温暖的公益轨迹。而这条轨迹的起点与底色,恰如《道德经》所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生而不有”:创办不是占有,是点燃星火

2016年春天,交城县一位老人因独居老人就医不便的困境向社区求助,张晋得知后,连夜翻遍全县社区调研,发现类似需求普遍存在。他没有选择“等靠要”,而是联合7位热心市民,在租来的不足20平米的办公室里,挂起了“交城县爱心志愿者协会”的牌子。“当时就想,这么多需要帮助的人,总得有人先站出来。”多年后谈及初衷,他仍轻描淡写。

“创办协会不是为了当‘老大’,是想让更多人看见——公益不是少数人的事,是我们每个人的日常。”他说。正是这份“不占有”的初心,让协会迅速生长:从助老到助学,从救灾到社区服务,会员从7人扩展到500余人,成为交城县最早的综合性公益组织之一。而当协会步入正轨时,他却主动退居幕后,将协会交给其他值得信赖的伙伴:“我创办它,是为了让它活成自己的样子。”

“为而不恃”:耕耘不是邀功,是深耕土地

2020年,面对交城县生态环境治理的新需求,张晋又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这一次,他选择聚焦“生态保护”——这个比传统公益更需要专业性、持续性的领域。“环保不是喊口号,是要蹲在河边数垃圾,是要爬上山坡种树苗,是要和污染较劲儿。”他说。

在他的推动下,交城县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很快组建起特色队伍:累计清理河道垃圾1200余吨,推动3处黑臭水体完成整治;培育本土树种苗木千余株;绿色课堂走进20余所学校,覆盖学生2万余人次,让“垃圾分类”“低碳生活”“光盘行动”“净滩行动”“生态文明”等从概念变成习惯。

这样的“傻事”,张晋做了很多:为争取环保项目自掏腰包做调研,为培训志愿者义务编写教材,为协调企业与社区矛盾磨破嘴皮......但他从未把这些写进“功劳簿”。协会墙上挂着的荣誉牌匾,他总说“该挂的是志愿者的名字”;媒体来采访时,他总把镜头让给一线的青年志愿者们。

“长而不宰”:引领不是掌控,是托举新生

如今,张晋的身份是交城县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协会的生命力不在一个人,而在一群人。协会不是某一个人的,而是社会的、大家的。”张晋常说。这些年,他刻意“退居二线”。这种“长而不宰”的智慧,让协会焕发出惊人的活力。

从晨光熹微到星光满天,从青丝到华发,张晋用近8年时间,在交城的土地上种下一片公益的森林。他始终记得创办协会时的誓言:“我们要做的,是让公益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而不是让自己成为一棵大树。”

这,或许就是对“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最生动的诠释——真正的公益人,从不在功劳簿上刻名字,只在岁月里埋下希望;不把事业变成“我的”,而是让它成为“我们的”。

正如卦山的松柏,不争春色,不抢阳光,只是默默扎根,然后把绿意,留给春天去丈量。(记录者:温韬)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