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言(孙静)
晨光初绽,薄雾缭绕未散,夏津县公园深处,已有身影辗转腾挪。凝神细看,只见张玉珍掌臂之间拂过空气,如划开无形水流,衣袂轻扬,动作如行云般流畅。倏忽之间,一道利落劲风扫过,竟是她手中棍势劈空,刚柔并济的劲力在空气中震荡开来——这便是她刚在沧州国际武术节斩获棍拳三等奖的卓越风姿。未及回神,她手中折扇又倏然展开,如凤凰展翅般灵动挥洒,混元扇法挥洒出连绵不绝的圆融轨迹,更在第三届全球网络太极拳大赛中折取桂冠。
张玉珍自幼习武,筋骨中早已沉淀了深厚的武术根基。二十年前,她初涉太极之域,自此之后,每日晨昏的锤炼便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仪式,二十年如一日,坚毅地守候着这份沉淀。她的拳架里,积淀着光阴厚重的回响。然深谙“文以载道,武以修身”的她,近年来更萌发新愿——报名进入德州老年大学《文学写作班》欲借文字的深邃与韵律,进一步提挈太极修养,涵养自身气度,使拳中之“神”更添墨韵书香。
拳法传承自有渊源。回溯到明末清初,陈王廷融汇诸家精粹,在河南温县陈家沟创太极拳雏形,其根脉深深扎入道家黄老之学那广博无极的土壤中。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即言:“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一语道破天机——拳理深处涌动着对宇宙本源的探寻。及至晚清,一代宗师李瑞东先生承前启后,创立李派太极拳,以“刚柔相济、动静相宜”为本,张玉珍正是此派第六代传人,师承杜子宇先生。其师杜先生纠正架式的手指,常如定乾坤的玉尺,将李派“三盘连击、浑厚沉实”的精髓如点穴般深深印入她的骨血之中。
她多次代表夏津县参加德州市太极拳赛事,无论团体或个人均屡获殊荣。但张玉珍身上却不见丝毫争强锋芒,她深知《道德经》箴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她深谙太极之道,这份“不争”并非退却,而是如《礼记·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于动静平衡处,寻得生命的从容与丰饶。作为夏津县太极拳协会副会长、武术六段、社会体育辅导员及教练员,她将精力尽数投入公益教学,于无声处默默推动着李派拳法的传承,如春雨润物,不张扬却滋养人心。
德州老年大学的《文学与写作》课堂,成为她武学体悟的另一方道场。沉浸于字句篇章的推敲琢磨,她对太极哲理的感悟愈发细腻深邃。当她在习作中描绘“云手如推日月”的句子悄然流淌在纸上时,我作为她文学写作的老师不仅看见她舒展双臂时那份浑圆饱满的劲力,更感受到她对天地运行意象的诗意捕捉;当写到“白鹤亮翅,神意欲飞”时,分明捕捉到了她身形欲起未起那一瞬凝练的张力,字里行间流动的不仅是身法,更是经过文学淬炼后愈发精纯的拳意与神思。我提笔在旁批注道:“墨迹藏拳理,字行蕴身法,文心武魄,相得益彰!” 她谦和一笑,那份由文学浸润而愈发醇厚的文武兼修涵养,对老师的尊敬与感恩心,令人心折。古人云“伯乐相马”,她文字中内蕴的武者风骨、对传统文化的深沉体悟,以及文学修习赋予的全新表达维度,令我深为激赏。我愿倾力托举这份在笔墨中升华的文武才情——她笔尖所流淌的,正是太极文化在当代血脉中,经由文学滋养后的延续与新生。
太极拳那行云流水的形态深处,蕴藏着东方智慧千年的沉淀:它从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深潭中汲取了水的智慧,又在儒家“致中和”的熔炉里炼成了不偏不倚的筋骨。习练者一招一式间,皆是在参悟天人相合的大境界。张玉珍的拳架之所以沉实而从容,正是源于她对此精神的深刻理解。她那份“不争”的修养,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如未开封的剑,敛尽锋芒,却于内里蕴藏着磅礴力量。如今,文学修习更似为其内在力量披上了一袭儒雅温润的华裳,使那份源自太极的从容气度,平添了几分书香墨韵的悠远神采。
每次在《文学与写作》课堂里,当张玉珍的笔锋在纸面游走,我仿佛看到墨色与剑气奇妙交融,文理与拳理相互激荡,最终汇成一股奔流不息的力量——那力量是太极精神在当代的脉动,是古老文化血脉在拳脚与笔墨间重新奔腾的明证,更是一位武者以文学提挈武学境界的自觉追求。
她以拳脚丈量着光阴,更在德州老年大学《文学写作班》的殿堂里,以笔墨浸润拳魂,汲取着中华文脉的养分。在夏津这片土地上,她默默守护着李派太极的薪火,而这薪火,因文学的滋养燃烧得愈发温润而富有神韵,映照着当代太极习练者日益丰盈的文化自信与从容气度。那清晨挥洒的拳风,宛如大地的呼吸,在动静开合间,无声传递着千年智慧的回响;其行其德,亦为“不争之德”作了最温厚有力的注脚——这份不争,恰是生命朝向天地大道最坚韧而从容的奔赴,更因文墨的淬炼,升华为一种内蕴光华、气韵生动的时代气象。 张玉珍的故事,正是万千太极习练者于新时代“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生动写照——他们不仅在拳架中传承古老智慧,更主动拥抱文化学习,让太极精神在文学艺术的滋养下焕发新的神采,彰显着传统文化浸润下那份从容自信、卓然不凡的生命气质。
责任编辑: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