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英雄的故事永远镌刻在固安人民的记忆中。1943年的春天,冀中第十军分区八路军主力部队与地方武装紧密配合,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在敌后战场开辟了新的局面。那些看似坚固的伪政权,正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逐渐瓦解。
武工队员们昼伏夜出,像一把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脏。他们发动群众,瓦解伪军,让许多被迫为敌效力的伪军官兵暗中与抗日力量建立了联系。这种"两面政权"的形成,正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生动体现。人民群众用各种方式支援抗日斗争,有的传递情报,有的掩护伤员,有的破坏敌人交通线。
1943年冬天,不甘心失败的敌人在大清河北的永清、安次、固安、霸县设立了伪华北直辖行政区,增调了伪治安军4个团,开始对我进行所谓的清剿、剔抉,但敌人的疯狂反扑恰恰证明了我们的斗争取得了成效。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每一寸土壤都浸透着抗日军民的鲜血与汗水,每一个村庄都传颂着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80年后的今天,我们缅怀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
1944年3月8日,冀中十分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李大卫奉命率领警卫连和机关部分干部共70余人,前往平南大兴县开辟敌后新区。这支队伍肩负着重要的战略任务,要在敌占区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
3月9日清晨,部队行进至新城县姚庄村附近时,天已破晓。正当准备宿营之际,突然遭遇从固安方向前来"扫荡"的日伪军。部队立即向东南方向转移,但不幸在固安县林子里村陷入重围。这个仅有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庄,竟成为敌我双方殊死搏杀的战场。
霸县、雄县、固安、容城及新城县铁杆汉奸王凤岗的部队共4000余名日伪军,从四面八方包围了这支抗日队伍。战斗在村中心激烈展开,敌人不断增援,用轻重机枪和各种火炮向我军阵地猛烈轰击。面对强敌,官兵们与村民协同作战,打通房屋通道、架设机枪,利用地形顽强抵抗,机枪射手李宝珍一人就击毙了100多名敌人。经过一整天的激战,共歼灭日伪军300余人,敌人的尸体布满了村中街道。但我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弹药几乎耗尽。
当晚10时,部队决定突围,正值农历二月十五的月光格外明亮,给突围行动带来极大困难。指导员张勋带领突击班冲向西北方向的敌机枪阵地,他手持菜刀,英勇地砍死了敌人的机枪射击手。就在这关键时刻,附近的敌人机枪突然开火,张勋不幸中弹牺牲。突击班战士用手榴弹炸死20多名伪军,但在敌人密集火力下,十几名勇士相继牺牲,村里的年轻人捡起染血的枪支和战士们并肩作战,英勇杀敌。民兵队长李保林向敌人投出了两颗手榴弹,使几个敌人当场丧命。许多青壮年冒着敌人的炮火,帮助八路军挖掘掩体。
部队在副参谋长李大卫的指挥下,又在午夜12点和凌晨2点组织了第五次突围,战士们嘶哑的呐喊在夜空中回荡,子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有人被子弹击中,不断有人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在这片被鲜血浸透的土地上,他们用生命诠释着什么叫宁死不屈。这场惨烈的战斗,展现了抗日将士团结战斗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0日9时,十分区副参谋长李大卫紧急组织召开党员会,”同志们,"他的声音不大,却格外清晰,"敌人已经包围了我们,现在,我宣布销毁所有枪支和文件,与敌人最后一搏。“ 10 时左右,敌人的嚎叫声此起彼伏,像一群饥饿的野兽扑向猎物,在火力的掩护下又扑了上来。我军战士们咬紧牙关,手持铡刀、菜刀、铁叉、镐头…..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有的连续砍死砍伤几个敌人,有的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纵身跳入敌群,还有的....,直到最后牺牲。这时,敌人从后墙爬上了房,挖开房顶向屋内射击、喊话,战士们将炕席点燃,宁愿烧死也不当俘虏。敌人无可奈何,最后施放了大量毒气,我军10余名干部战士中毒失去知觉,被敌人装上汽车运走,重伤员均壮烈牺牲。 林子里战斗持续两天一夜,最终72名指战员牺牲,仅2人幸存,但日伪军更是付出了伤亡近400人的代价。
林子里战斗的每一个细节都闪耀着革命军人的光辉品质。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八路军战士毫不畏惧,利用地形优势巧妙周旋。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刺刀折断了就徒手搏斗,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抗日热情。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望这段历史,不仅要缅怀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更要继承他们坚韧不拔、勇于斗争的精神。这片英雄的土地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也必将见证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在新时代继续发扬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记录者:张庭怀)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