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少年深入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近日,由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年梦想家志愿服务中心联合通用半导体亲子社共同组织了以“传承沂蒙精神 争做追梦少年”为主题的红色研学活动。10组亲子家庭在卓群王瑾老师的带领下,一同走进沂蒙大地,在实地探访中感悟历史,在沉浸式体验中汲取成长力量。

活动首日(7月25日),亲子家庭们来到素有“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称的竹泉村。午后的阳光洒在古村落的青石板路上,错落有致的竹楼、清澈流淌的泉水与郁郁葱葱的竹林相映成趣。大家漫步其中,感受着沂蒙乡村的原生态风貌与民俗文化,在青山绿水间体会沂蒙人民勤劳质朴的生活气息,为后续的红色文化学习奠定了生动的背景认知。

研学第二天(7月26日),活动进入红色主题核心环节。上午,亲子家庭们走进沂蒙红嫂家乡纪念馆,在专业讲解员的声情并茂的细致讲述中,深入了解“沂蒙红嫂”这一英雄群体的感人事迹。“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奉献精神,让在场的家长和孩子们深受震撼。

红嫂王换于创办地下托儿所,抚养革命后代

1939年,王换于向徐向前司令员提出开办“地下托儿所”的建议并被委托完成此任务。她的托儿所前后共抚养了80多名革命后代,包括罗荣桓、徐向前等将帅的子女。在艰难的条件下,她和家人省吃俭用,将奶水和食物优先供应给托儿所的孩子,自己的4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

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

1941年冬,日军对沂蒙山区进行“扫荡”,八路军一名小战士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突围到明德英所在的村庄,因失血过多昏迷在地。当时明德英正怀着身孕,看到战士生命垂危、口唇干裂,身边又没有水,情急之下她毅然解开衣襟,用自己的乳汁一口口喂给伤员,为其补充体力。之后,她和丈夫李开田又冒着生命危险将伤员藏在山洞里,每天送水送饭、换药护理,直至伤员康复归队。

红嫂李桂芳冰水中架“人桥”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打响,解放军某部急需渡过汶河支援前线,但河上的桥梁已被敌人破坏。当时担任村妇救会会长的李桂芳,迅速动员本村32名妇女(其中多数是青壮年妇女),冒着敌人的炮火赶到河边。由于没有架桥材料,她们果断跳进冰冷的河水中,用自己的肩膀扛起门板,搭建起一座“人桥”。

随后,队员们参与了《重走支前路》红色体验活动,当参与者身边响起枪声、炮声,当炸弹在身边爆炸,崎岖的“山路”、晃动的“粮草”,让队员们突然懂了当年支前村民的不易。父母和孩子一起喊着号子往前挪,汗湿了衣衫,却没人停下。这一刻,“军民鱼水情”不再是文字,而是掌心的老茧、肩头的勒痕,是代代相传的担当。

下午,大家出发前往孟良崮战役遗址,共同观看了《英雄孟良崮》实景演出。炮火硝烟的场景再现、演员们真情实感的演绎,将大家带回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革命先烈为了胜利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演出结束后,亲子家庭们参观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战斗遗物,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孟良崮战役历史意义的理解。

研学第三天(7月27日),研学活动的最后一站聚焦于沂蒙文化的精神符号。亲子家庭们来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参观了沂蒙山小调展览馆,了解这首家喻户晓的民歌背后的创作故事与时代背景。在讲解员的示范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学唱《沂蒙山小调》,悠扬的歌声中,红色旋律与沂蒙风情深深烙印在大家心中。从经典旋律中体会民族精神的延续,激励人们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将这份坚韧与团结融入当下生活与成长中。

此次红色研学活动通过“看、听、学、做”相结合的方式,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近距离触摸历史、感悟精神。家长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革命知识,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爱国爱党、勇于担当的种子。青年梦想家志愿服务中心理事长韩璐表示,未来将继续联合更多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活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引导青少年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追梦少年”。(记录者 韩璐)

责任编辑: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