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一位年轻的消防战士在天台这片土地上,为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壮烈牺牲,将青春永远定格在冲锋的瞬间。二十载春秋流转,这份牺牲与奉献从未被遗忘。

今日,天台消防大队领导潘杰带领汤义安、齐潮秋、陈佩春等同志,带着乌药精颗粒、大米、牛奶、饼干等慰问品,专程前往临海市杜桥镇的一处偏远村落,看望英烈的父母。

“这么多年了,你们始终记着我们,记着他……”面对来访的消防指战员,老人紧紧握住大家的手,眼中泛起泪光,反复说着“感谢党、感谢政府”。座谈中,老人缓缓讲述起二十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瞬间,回忆着孩子生前的点点滴滴,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思念与骄傲。在场人员静静聆听,无不被英烈的英勇无畏和家属的深明大义所动容。

二十年来,天台消防大队始终将英烈精神作为传承的火种,把对英烈家属的关怀落到实处。这份跨越时光的牵挂,既是对牺牲战友的深切缅怀,更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初心的坚守。英烈虽逝,精神永续,这份流淌在血脉中的担当,将继续指引着每一位消防人奋勇前行。

这是一场延续二十载的“赴约”,用脚步丈量着对英烈的承诺。从天台到杜桥的路,二十年来走了无数遍;慰问品从当年的米面油到如今的乌药精颗粒,随时代变迁却始终温热。消防大队的同志们和天台爱心人士或许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看望英烈父母”的名单从未从工作计划中抹去。这份坚持,不是义务性的打卡,而是把英烈的牵挂扛在肩上——你未完成的孝亲之路,我们替你走下去;你放不下的爹娘,我们替你照顾好。

这是一种穿越生死的“接力”,让英烈精神在血脉中流淌。年轻战士牺牲时,或许未曾想过,二十年后会有一群身着“火焰蓝”的后辈和天台爱心人士,带着他曾守护的这份职业的荣光,来到父母身边。座谈时,老人回忆的不仅是儿子的生平,更是一代消防人“向火而行”的勇毅;慰问人员聆听的不仅是往事,更是刻在基因里的使命。英烈的精神从不是陈列的标本,而是通过这样的“接力”,在一代又一代消防人身上焕发新的光彩。

这是一次双向奔赴的“慰藉”,让牺牲的重量有了温暖的注脚。对英烈父母而言,二十年来的探望是“孩子从未走远”的证明,是社会没有忘记牺牲的慰藉;对消防战士和天台爱心人士而言,看到老人安康、听到他们为儿子骄傲,是对“牺牲值得”的确认,是继续前行的动力。这种双向的慰藉,让“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始终被尊重、被铭记、被回应。

这是一份超越血缘的“亲情”,诠释着“战友”二字的深层含义。消防队伍里常说“战友是过命的交情”,这份交情不因生命的消逝而断裂。二十年来,

消防战士和天台爱心人士喊着“叔叔阿姨”,陪老人唠家常、问冷暖,把英烈的父母当成自己的亲人。这种超越血缘的亲情,是对“袍泽之谊”的最好诠释——我们不仅是并肩作战的兄弟,更是彼此家人的守护者。

这是一种融入日常的“教育”,让初心在细节中扎根。对消防战士和天台爱心人士而言,看望英烈父母不是抽象的“思政课”,而是具象的教育现场:老人颤抖的双手、提及儿子时眼中的光、那句“他是为了人民”的骄傲,比任何文字都更能诠释“人民至上”的分量。这种融入日常的教育,让“为什么出发”的答案,在一次次探望中愈发清晰。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传承”,让英雄精神照亮前路。二十年前,英烈用生命守护了一方平安;二十年来,消防大队用坚持守护了英雄的家人。从牺牲到铭记,从缅怀到践行,这种传承让英雄精神不是停留在纪念碑上的名字,而是化作“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行动。只要这样的传承不断,英雄就永远活着,精神就永远年轻。(记录者:汤义安)

责任编辑: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