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珠还挂在黄瓜藤上时,张大娘沾满泥土的手,已经摘下了最鲜嫩的那一根。递向围场阳光公益协会志愿者的瞬间,掌心的温度混着泥土的芬芳,比夏日的阳光更让人心头一热。
“讨壶水喝”,本是志愿者带着几分忐忑的开场白,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常青村最热忱的心扉。张大娘从菜园里快步赶来,裤脚的泥点还没来得及拍掉,先把带着晨露的黄瓜塞进志愿者手里:“新下来的,快尝尝。”进屋灌水解渴时,听志愿者说“想用照片换泉水”,大娘连连摆手,语气朴实得像村口的老槐树:“哪用换哟,进了村,谁家没有一壶水?”就是这句再平常不过的话,像一股清泉,淌进了志愿者的心里。农家人的善意,从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就像田埂上的野草,默默生长,却能铺满整个村庄。
第二天,村委会的院子里格外热闹。围场阳光公益协会的志愿者带着相机和相框来了,快门声此起彼伏,成了村里最温柔的“喧嚣”。镜头前,老人们有些拘谨地整理着衣角,眼角的皱纹里藏着一辈子的故事——有年轻时的风霜,有相守的温情,还有从未被镜头记录过的期盼。张大娘和大爷并肩站着,镜头定格的瞬间,两位老人相视而笑,皱纹里都盛满了阳光。当志愿者把镶好的合影递到她手上时,大娘的手指轻轻划过相框边缘,看了又看,仿佛要把这一辈子的相伴,都刻进这方小小的天地里。许久,她抬起头,眼里泛起了水光,那不是泪,是被岁月温柔以待的幸福,终于找到了停靠的港湾。
最后,所有老人聚在村委会的院子里,一张“全村福”将笑脸一一收纳。镜头里,有拄着拐杖的慈祥,有牵手相依的温暖,更有被善意包裹的满足。谁能说清,是那壶水先暖了人心,还是那些照片先焐热了村庄?围场阳光公益协会用“讨水”的名义,做了最深情的事——原来善意从不是单向的奔赴。你递来的黄瓜,我回赠的相框;你捧出的热忱,我记录的幸福。
一壶水,温暖了初见;一帧照,温柔了岁月。在常青村,这份双向的善意,正像村口的溪水,慢慢漫过每一寸土地,也漫过了每个人的心房。而这份以水为媒的温暖约定,不会止步于常青村的田埂。未来的日子里,围场阳光公益协会将继续带着这份初心,以讨水的名义走进更多乡村,让每一声“讨水”的问询,都生长出交换温暖的契机,让善意如星火燎原,照亮更多老人的晚年时光。(记录者:蔚广伟)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