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岁的张大爷攥着老花镜,对着医院大厅的电子屏眯了半天眼,屏幕上滚动的科室名称像走马灯似的,怎么也找不到要去的内科诊室。儿子在老家上班,他跟着同乡来北京看病,刚进医院大门就晕了头 —— 这栋楼比老家的县医院大十倍,指示牌上的字又小又密,想找个工作人员问问,看到穿白大褂的都在快步走,压根不好意思上前搭话。
北京守嘉陪诊:18600956508 010-53656582
外地老人来京看病,过不了的第一关往往是医院环境。那些对年轻人来说不算难事的自助机、挂号系统、科室分布,对老人而言可能就是一座座 “迷宫”:触屏机点半天没反应,不知道该先取号还是先签到,好不容易找到诊室,又被告知要去另一栋楼做检查…… 这时候,陪诊师的作用就不只是 “带路” 那么简单了 ——北京守嘉陪诊的陪诊师们,早就摸透了老人的难处,把帮助适应医院环境的细节做到了骨子里。
守嘉的陪诊师接老人看病,从进医院大门就开始 “铺路”。知道老人腿脚慢,他们会提前算好时间,宁可早到半小时,也不让老人跟着人群赶;进门前会帮着整理好病历本和医保卡,用曲别针别在一起,免得慌乱中掉出来;过安检时,主动接过老人手里的背包,提醒他们把水杯拿出来,省得老人对着安检员的指令发懵。有次陪诊师小陈带一位山东的李奶奶去协和医院,看到老人穿着带鞋带的鞋子,特意蹲下来帮她系紧,“医院地板滑,鞋带松了容易绊倒”—— 这点小事,让李奶奶念叨了一路,说 “比自家孙辈想得还周到”。
医院里的 “高科技” 设备,最让老人犯怵。自助挂号机屏幕亮得晃眼,老人点不准;缴费时弹出的 “电子医保” 选项,他们压根看不懂。守嘉的陪诊师从不催着老人学,而是自己上手操作,边弄边用老人听得懂的话解释:“您看,这步是选‘老年通道’,字能放大;输身份证号不用您动手,我来输;钱付完了,这张小票您揣好,取药时要用。” 遇到实在不放心的老人,陪诊师会把操作步骤写在卡片上,画个简单的示意图,比如 “先点绿色按钮,再刷医保卡”,让老人能对着卡片回忆流程。
科室分布复杂?陪诊师有自己的 “土办法”。他们会提前在手机里存好医院平面图,带老人走的时候,不说 “往东走三百米”,而是说 “跟着我拐两个弯,看到墙上有红色十字的地方就是”;遇到岔路口,会让老人先站在原地歇脚,自己跑过去确认方向再回来接;电梯里人多,就等下一趟,“咱们不急,电梯里挤着怕碰到您”。有位河南的王大爷记性不好,陪诊师小周就用老人熟悉的事物打比方:“咱们现在去的 CT 室,就像老家镇上的磨坊,得先去登记,再按号排队,机器响的时候别害怕,就像磨坊磨面似的,一会儿就好。” 王大爷听完笑了,说 “这么一说我就懂了”。
老人看病容易紧张,陪诊师还会当 “情绪缓冲垫”。候诊时,会找个带靠背的椅子让老人坐下,自己站着排队;医生问诊时,不插话但会认真记,等医生说完,用老人能听懂的方言再复述一遍,比如把 “低盐低脂饮食” 说成 “少放盐、别吃肥肉”;遇到需要做有创检查的情况,陪诊师会先跟老人解释 “这个检查就像打预防针,有点疼但不碍事”,再帮着跟医生沟通,能不能动作轻一点、说得慢一点。去年冬天,一位山西老人做胃镜前吓得发抖,陪诊师老杨拉着他的手唠家常,从老家的庄稼说到孩子的工作,转移注意力的功夫,就轮到检查了,老人后来笑着说:“光顾着聊天,居然没那么怕了。”
就连医院里的 “隐形规则”,陪诊师也会提前告诉老人。比如 “医生问诊时要说清楚哪里不舒服,别说‘反正就是难受’”;“取药时要看清药盒上的吃法,看不懂就问我,别自己瞎猜”;“厕所最好选带扶手的,蹲坑不方便就找坐便”。这些话可能年轻人觉得多余,但对第一次来大医院的老人来说,就像吃了颗定心丸。
北京守嘉陪诊
守嘉陪诊官方,拨打电话联系我们
立即拨打
守嘉的陪诊师里,不少人是退休后再上岗的,本身就带着一股亲切感。他们知道老人怕给人添麻烦,总说 “您尽管吩咐,这都是我该做的”;看到老人不好意思麻烦人,就主动找活儿干,帮着倒杯水、递张纸巾;结束后还会把下次复诊的时间写在老人的手机备忘录里,再给家属发个短信,让两边都放心。
其实,老人适应医院环境的难,说到底是怕 “陌生” 和 “失控”。陪诊师做的,就是用耐心和细心,把这些陌生变成熟悉,把失控变成安心。如果您家有老人要来北京看病,担心他们适应不了医院环境,不妨联系北京守嘉陪诊。这些懂老人、懂医院的陪诊师们,会像家人一样陪着老人闯过一道道关,让看病的路走得顺顺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