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堂屋的檀木墙上,那方爷爷手书的"勤"字匾额墨迹未褪。笔锋如老树根般遒劲盘结,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耕读传家的百年家训。父亲为奶奶修剪指甲时专注的神情,母亲反复缝补的旧衣裳,这些画面在记忆中始终鲜亮如初——原来家风不是青铜器上的铭文,而是祖辈在烟火岁月里煨出的生活哲学,是时光深处沉淀的温暖力量。
勤为本,德为先,这处世根基源自土地的馈赠。爷爷总在启明星未落时便荷锄出门,归来时竹筐里盛满带着晨露的收成,自己却常年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衫。母亲将淘米水用来浇灌院角的茉莉,碎布头在她手中化作针脚细密的椅垫。这般俭朴,并非刻意苦行,而是对天地馈赠的敬畏之心。诸葛亮《诫子书》云"俭以养德",正是这种朴素的智慧,让每滴汗水都浸润土地,每寸布帛都焕发新生,为家族筑牢坚实根基——如同春雨润泽田畴,虽悄然无声,却滋养出向上生长的力量。
孝悌之道,则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家族血脉。欧阳修在《泷冈阡表》中感叹"祭而丰不如养之薄",道尽孝道真谛。父亲每日晨起为奶奶端来的热粥,黄昏时分陪坐闲话的家常,比任何隆重的祭祀都更贴近孝的本源。母亲照顾邻家病儿的关切目光,如同蒲公英的种子,将善意播撒在街巷阡陌。孝是羔羊跪乳的反哺,悌是手足扶持的温暖,这些细碎的温情,终将在人间绽放出最动人的花朵。
家风的温度,更能滋养心灵,照亮远方。《朱柏庐治家格言》说"传家两字曰读与耕",既要有脚踏实地的担当,也要有心向星辰的格局。父亲睡前翻阅的泛黄书卷,母亲待人接物时的温厚笑容,家中少计较、多体谅的默契,邻里间相扶相助的微小善举,都在诠释着《三国志》中"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处世哲学。这些微光汇聚成生命最温润的底色,让家成为心灵的港湾,更化作闯荡世界的精神灯塔。
今日追溯家风传承,方知它早已融入血脉。不必高悬于厅堂之上,却如祖父留下的青瓷灯盏,在暗夜中照亮归途,教我们如何踏实做人、真诚爱人。
家风何曾是故纸堆里的旧物?它分明是流淌在当代的活水源泉。当我们在忙碌中不忘关怀至亲,在追逐梦想时坚守本心,那盏明灯便会照亮生活的温度与重量——传统家风最动人的力量,正是这种润物无声的滋养,如春风拂过原野,默默塑造着每个家庭独特的风骨与永恒的温情。
作者简介
邓军强,作者系作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新时代党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