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十多位志愿者伙伴穿上了鲜红的志愿服,准备迎接一场特殊的任务——协助博物馆布置抗战主题展览。作为志愿者,他们虽然不是专业的策展人,但每个人都带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期待用自己的双手为这座城市的历史留下更多印记。
大家聚在一起合影留念。有人举起了“中国老摄影家协会”的旗帜,那一刻,笑容在每个人脸上绽放。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却因为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照片定格了这段短暂却珍贵的时光,也记录了我们为这座城市历史贡献的一份力量。
几位收藏家围在展柜前,轻声向博物馆领导介绍着自己的藏品。他们的眼神中透着不舍与敬意,仿佛不是在移交物品,而是在交出一段沉睡的记忆。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他们,是这些故事的守护者。
这些藏品静静地躺在展柜中,有锈迹斑斑的军刀、泛黄的信件,还有抗战时期的军用地图。一位收藏家向大家讲述它的来历。我们围在他身边,仿佛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
登记、编号、归档,每一件藏品都要经过严谨的流程。我们几位志愿者也参与其中,协助工作人员清点物品、记录信息。虽然只是简单的重复动作,但每完成一件,心里就多一分踏实,仿佛也在为历史的传承添砖加瓦。
这是一本1937年美国出版的生活杂志,首次介绍中国抗战消息,首次介绍延安的八路军。这本杂志封面上的照片,是当年一位战地记者拍下的。
冀东革命史专家张振岭、杨磊、曾文友、郭百新、潘月阁到场助阵。
一面写着“军民鱼水情”的牌匾静静挂在展厅中央,那是冀热辽军区司令员为堡垒户亲笔题写的。它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段军民情深的历史见证。站在它面前,我仿佛能听到当年百姓与战士并肩作战的呐喊声。
收藏家李印政介绍藏品
清点藏品的过程既繁琐又庄重。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每一个箱子,核对每一件物品。有人低声讨论着年代,有人认真记录着编号。志愿者们分工明确,默契配合,整个过程井然有序。
收藏家刘连春站在展柜前,手中拿着一把抗战时期的枪械,向我们讲述它的来历。他的语气坚定而深情,仿佛那不仅仅是一件展品,而是一位老战友。我们听得入迷,仿佛能感受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收藏家陈颖送来珍藏多年的1937年出版的美国生活杂志,第一次宣传中国抗战,第一次宣传中国延安的八路军。还有1940年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用中文演唱"义勇军进行曲”的唱片。
几位专家也在现场检查藏品,他们一边翻阅资料,一边与志愿者交流意见。红色展板上的照片记录着那段峥嵘岁月,而他们,正用专业的知识为这段历史把关,确保每一件展品都能真实还原那段历史。
刘连春向我们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
布展是细致工作,展品摆放要稳固、位置准确,同历史照片相稳合,工作人员在一旁记录,整个过程严谨而有序,仿佛每一步都在为历史留下印记。
整理文件是布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围坐在桌前,翻阅着一页页泛黄的资料,确认它们的归属和展示位置。每一份文件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而我们,是这段历史的临时守护者。
收藏家申恩也向我们讲述了他手中藏品的来历。他说,这一对瓷瓶是日军建立无人区的铁证,瓷瓶上写着"集团部落建成留念”字样。集团部落就是日军将若干个村庄烧毁,把百姓驱赶到部落,失去自由。(记录者:陈沛玉)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