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类的足迹在时光长河中漫溯,吃住行走的烟火气始终是文明最本真的注脚。在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湛江如一颗镶嵌在南海之滨的明珠,用2023.6公里的绵长海岸线(占广东省海岸线的46%)勾勒出大地与海洋的温柔边界,更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的厚重底蕴,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南大门。这里扼守北部湾咽喉,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的枢纽,昔日古港的船帆与今日港口的巨轮在此隔空对话,诉说着一座城市从山海之间走向世界舞台的地理馈赠。

这片被海洋亲吻的土地,从不吝啬馈赠——尤其是生蚝。火山岩地质过滤出的澄澈海水,让湛江生蚝自带"海洋奶油"的美誉:撬开贝壳的瞬间,乳白的蚝肉裹着晶莹的汁水,带着火山土的矿物质清香与南海的咸鲜,无需复杂调味,炭火上稍加炙烤便渗出琥珀色的油脂,入口是大海的丰盈与土地的醇厚,仿佛一口吞下整片雷州半岛的山海风情。从街头烧烤摊的滋滋声响,到宴席上的冰镇刺身,生蚝早已是湛江的味觉图腾,见证着这座城市与海洋的千年羁绊。

"食在广州,味在湛江",这句流传岭南的俗语,道尽了这片土地对味觉的极致虔诚。不同于八大菜系的繁复规矩,湛江粤菜像一位返璞归真的智者,始终坚守着"食材为本"的信仰。渔民凌晨撒网的海虾,带着晨露的沙虫,刚从火山土里刨出的粉葛,甚至是枝头还挂着晨雾的杨桃......所有食材都带着土地与海洋的呼吸,在厨师手中完成最朴素的蜕变。白灼是对鲜味的最高礼赞,清水煮沸的瞬间锁住海产的鲜甜,蘸一碟蒜蓉豉油便觉天地清明;砂姜焗鸡让火山土孕育的鸡肉与辛辣芬芳的砂姜缠绵,揭开锅盖时香气能惊动半条街巷;木叶夹里的糯米裹着花生与虾米,叶片的清香渗进每一粒米,仿佛把田野的晨雾都包了进去。

一、民俗里的文明根系:从雷剧铿锵到石狗默然

湛江的文明密码,更藏在世代相传的风俗与非遗里。雷州半岛上,遍布城乡的石狗雕像沉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这些造型古拙的石雕或憨态可掬,或威严庄重,有的衔着铜钱,有的背负锦囊,既是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也是雷州人精神世界的物化。每逢节庆,穿杖、走成伥等独特民俗总会如期上演:赤膊的汉子将钢针穿破脸颊却面不改色,队伍举着神像在街巷间疾行,锣鼓声与呐喊声震彻云霄,这不是鲁莽的狂欢,而是对祖先的追思,对生活的祈福,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记忆。

而雷剧,则是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吟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雷剧用雷州方言演绎着古今故事,板胡与锣鼓伴奏里,有渔家人的悲欢,有红土地的沧桑。田间地头的草台班子,演员们穿着简朴的戏服,一唱就是通宵,台下的村民搬着板凳看得入迷,掌声与喝彩声混着蛙鸣虫唱,构成最生动的文化图景。从石狗的静默到雷剧的铿锵,从傩舞的神秘到陶鼓的悠远,湛江人从未让传统在时光里褪色,这些非遗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融入日常的活态传承,彰显着一个民族对自身根脉的珍视。

二、从山海馈赠到科技赋能:文明的时代进阶

这份对传统的坚守,从未阻碍湛江拥抱时代的脚步。在广东海洋大学的实验室里,白大褂们正用精密仪器解析着生蚝的基因密码,探索海洋生物的生长奥秘;深水养殖基地里,智能化网箱随洋流起伏,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着水温与水质,让大海的馈赠不再依赖"靠天吃饭";港口的自动化码头,机械臂精准地装卸集装箱,古丝绸之路的驼铃,早已被现代物流的汽笛取代。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吃住行走"的变迁中尤为显著:曾几何时,雷州半岛的乡间是"茅房依田舍,牛车碾泥路"的景象,渔民靠木船讨海,陆上交通靠双脚丈量;如今,高楼在港湾拔地而起,高铁穿梭于红土地间,万吨巨轮停靠在深水良港,昔日的茅房变成了整洁的卫生间,牛车被新能源汽车取代。这种跨越时空的反差,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生动注脚——它既保留着"以食为天"的民生温度,又激荡着"日新月异"的发展动能,让传统与现代在南海之滨和谐共生。

这份对食物的敬畏,早已融入湛江人的骨血,生长出更动人的品格。他们是大海的儿女,骨子里流淌着潮汐般的热忱——当疫情的阴霾笼罩大地,这座城市曾经历最严密的封闭,却从未锁死人心的温度。远方滞留的旅人或许曾忐忑不安,却总会被敲门声里递来的一碗热粥融化:渔民家的餐桌上,刚捕捞的海鱼总会分半条给陌生的过客;老街坊的厨房里,砂锅里炖着的蚝仔粥,永远为需要的人多留一碗。他们或许不善言辞,却用最实在的方式诠释着"有客自远方来"的古训,仿佛大海从不吝啬浪花,红土地从不吝啬果实。

这份慷慨与热忱,无关财富多寡。即便是寻常人家,橱柜里的咸鱼茄子能炒出待客的郑重,竹篮里的香蕉菠萝能摆出盛宴的排场。他们懂得,餐桌是心与心的渡口,碗碟间盛着的不仅是食物,更是"宁肯亏自己,不能慢客人"的朴素哲学。疫情期间那些感动无数人的瞬间,恰是这种文明最生动的注脚:当物资有限时,渔民会把最后一网海产分给邻居;当街巷寂静时,早餐店老板会为防疫人员送去滚烫的猪杂汤。这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火山土与南海共同滋养的本能——就像红树林在潮水涨落间始终守护海岸,湛江人用餐桌的温度,守护着一方水土的情义。

这餐桌上的文明,从不是孤立的存在。渔港码头边,渔民与商贩的讨价还价里藏着诚信的默契;老茶楼里,一盅两件的慢饮细嚼中透着生活的从容;节庆时,家家户户灶台上蒸腾的粽子与木叶夹,是亲情与传统最温暖的延续。当海风掠过餐桌,带着渔歌与稻浪的气息,我们忽然读懂:湛江的美食从不是简单的果腹之物,它是土地与海洋的对话,是人与自然的和解,是世代相传的生活哲学。

在这里,每一道菜都是一篇微型史诗,每一种味道都承载着文明的密码。当筷子夹起那块肥美的生蚝,我们尝到的不仅是海洋的馈赠,更是一座城市对生活最热忱的告白——民以食为天,而食之文明,早已在湛江的烟火里,长成了社会文明最生动的模样:它是大海般开放的胸怀,是红土地般厚重的情义,是危难时守望相助的家国底色,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在南粤大地绽放的璀璨光彩。

三、诗意湛江

火山岩滤过的月光,沉在蚝壳里,

炭火吻过的油脂,是南海写给红土地的信。

白灼的虾,举着晨露奔跑,

砂姜焗鸡的香,漫过半条街巷的年轮。

石狗守着潮起潮落,雷剧在草台生根,

穿杖的呐喊里,藏着先民未说尽的虔诚。

木船已换了钢铁的骨,茅房长出整洁的窗。

但讨海人的碗,仍为陌生人留着热粥的温度。

当高铁碾过红土,当巨轮驮起星辰,

餐桌的烟火里,文明正长出新的年轮——

是生蚝的鲜,是人情的暖,是山海永不褪色的吻。

南海之滨的湛江,是山海写就的味觉史诗。2023.6公里海岸线蜿蜒如绸,裹着火山岩的清冽与南海的咸鲜,将生蚝酿成“海洋奶油”,用白灼的纯粹、砂姜的辛辣、木叶夹的清甜,在餐桌上铺展雷州半岛的呼吸。

这里的文明藏在烟火与岁月里:石狗默然守护着先民的敬畏,雷剧用方言唱尽渔家人的悲欢,穿杖的呐喊、陶鼓的悠远,让传统不是标本,而是融入日常的活态传承。

从木船讨海到智能养殖,从茅房泥路到高铁良港,湛江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将“以食为天”的民生温度,淬炼成危难时守望相助的热忱——一碗蚝仔粥的暖意,半条海鱼的慷慨,都是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文明注脚。当海风掠过餐桌,每道菜肴都是土地与海洋的对话,每种味道都镌刻着社会文明的基因。(记录者:喻枚娥)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