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脉,倜傥风神
洪和文,齐鲁回族才俊,自号“三石斋主”。生于孔孟之乡,承泰山黄河之雄浑,融儒风雅韵与国际视野于一身。作为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艺术馆馆长,他以笔墨丹青为舟、艺术心灵为楫,在浩瀚的文明海洋中架桥铺路,让中国艺术的光芒照见世界。
笔走龙蛇,墨韵千秋
洪和文幼承家学,深耕书艺四十余载。取法张芝、怀素之狂放,融汇于右任之凝练、林散之之萧散,更参悟领袖书法的宏大气象。其作线条如龙蛇竞走,墨色似云霞明灭,瘦劲处铁画银钩,奇险间天地开阔。所作《长征》诗词长卷,笔势奔涌如大江东泻,墨意酣畅若星汉垂野,将革命浪漫主义与书法艺术融为一体。
他对领袖书法的研习可谓入髓。凌晨即起,日课不辍,凡现存手迹,乃至残篇断稿,皆悉心揣摩、视若珍璧。所作“毛体”书法,形神兼备——横折似剑出苍霄,弯钩如日坠长河,一点一画间奔涌着“数风流人物”的壮阔气韵。这数十年的笔墨修行,既是对艺术的虔诚追寻,亦是对精神信仰的深切致敬。
丹青写心,简净澄明
于国画领域,洪和文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潜心梁楷减笔之空灵、牧溪水墨之氤氲,兼收张大千泼彩之绚烂、齐白石花鸟之本真,终成“简净清新、骨力内蕴”的自家风范。《太行风骨》系列,以焦墨皴擦写山峦巍峨,施赭石浅绛点染秋树绚烂,既有傅抱石“抱石皴”的奔放淋漓,亦见洪氏笔底的刚健沉着。画面留白处恍若有声,如同《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旋律悠悠回荡,传递出对家国乡土的无尽眷恋。
他所倡“艺术个性论”别开生面:“临摹,是与古人对话;写生,是与自然对话;创作,则是与时代对话。”这一立足传统、面向当下的创作理念,使他的作品既具宋元山水的雄浑意境,亦洋溢现代审美的清新气息。
大块文章,时代回响
洪和文的理论文章如黄钟大吕,发人深省。《象形文字的抽象之美》借甲骨金文渡现代艺术之迷津;《户楹风度》从扁鹊庙的药香幽微中解码中医美学基因;《踟蹰张冠道》更是立意超拔,将领袖转战陕北的军事谋略与书法艺术共冶一炉:“用兵如作书,造势如运墨,虚实生变之间,千军万马皆在笔端。”这种融通军事哲学与艺术思维的独特视角,充分展现出一位学者型艺术家的宏阔格局。
文明对话,以扇为媒
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践行者,洪和文所策划的“扇行天下·风之雅集”堪称典范。2019年于斐济中国文化中心,一百零八柄折扇渐次展开,吴门画派的江南烟雨与南太平洋的岛国图腾相映成趣。他亲自设计的“和合扇”,一面绘孔子周游列国,一面刻斐济传统纹样,寓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一场跨越山海的艺术对话,让异国民众触摸到中国文化的温度,亦使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熠熠生辉。
结语
洪和文以笔墨作经纬,织就文明互鉴的锦绣;以文章为舟楫,横渡文化差异之江河。他的艺术,是齐鲁风骨与世界视野的交响;他的实践,是传统精神与当代价值的融合。在文明交流日益深入的时代中,这位“三石斋主”正以笔为桨,驶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星辰大海。
作者简介:
邓军强,作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现任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新时代党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责任编辑: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