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情系母亲河,第四届乌大张环保联动暨第十届中国•大同“净水鸟”户外环保公益活动在饮马河畔开展。
参加联动的有:大同市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志愿者协会,张家口环保志愿者协会,忻州市环保志愿者协会,吕梁市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
晋(山西)、冀(河北)、蒙(内蒙古)三省区的乌兰察布、大同、张家口、忻州、吕梁五个地级市的环保志愿者齐聚大同,这一事件的内涵和重要性就更加清晰和深刻。
这不仅仅是环保志愿者的一次聚会,更是一次基于地理关联、生态共性和发展使命的战略性联合。
这五个城市并非随机选择,它们在地理、生态和经济上构成了一个紧密关联的命运共同体。饮马河为御河干渠一部分,上游流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山西大同,下游汇入桑干河直入永定河流域,三晋大地一衣带水,脉系相连,我们共饮一泓清水,共建共享绿色家园。
地理上是“京津冀生态屏障”的核心区,这五个城市几乎连成一片,构成了华北平原尤其是京津冀城市群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上游水源地。
张家口、大同、乌兰察布是风沙进入京津冀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里的植树造林和风沙治理直接关系到北京的空气质量,“冬奥蓝”的实现离不开这些地区的努力。
忻州(拥有汾河源、海河支流源)、吕梁(黄河流域)、大同(桑干河,永定河上游)是海河流域(永定河系)和黄河流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它们的水源保护和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下游京津冀地区的饮水安全。
经济上是“能源转型协同区”,这五个城市大多属于传统的资源型地区(煤炭、电力),都面临着沉重的产业转型和环境保护压力。
齐聚大同,共同探讨环保议题,象征着这些“能源兄弟”城市正在携手告别“黑色GDP”的过去,共同探索绿色发展的新未来。这是一种从竞争到共生、从独自转型到协同发展的理念升华。
生态上是“命运共同体”,共享一片天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共处一个流域(海河流域)、共担一份责任(防风固沙)。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会直接影响其他地区,反之,一个地区的环保成功经验也能惠及邻邦。
这次联动开创了环保先河,成立了中国首个针对“京津冀生态屏障”建设的跨省区民间环保志愿者联盟。这意味着未来五地的志愿者行动将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有组织、有协调、有规划的。
志愿者们的行动从传统的本地化活动(如捡垃圾、种树)升级为跨区域的联合监测与行动。例如:联合巡护,对永定河上游流域进行联合巡查,共同监督水质和排污情况。
未来将要共同发起“守护华北绿肺”植树项目,在风沙源区协同造林。
建立大气、水质等环境数据的民间共享机制,为区域污染防治提供民间视角和数据支持。开创了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民间助推模式。通过民间交流与合作,分享各自城市转型中的经验和教训,相互激励,为政府决策提供民间智慧和群众基础,形成“自上而下”政策与“自下而上”行动相结合的强大合力。
三省五地环保志愿者负责人刘泽会长、赵忠茂副会长、马宏霞会长、银建鹰会长、张晋会长齐聚大同,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民间环保事件,它标志着:
环保意识的新高度,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环境治理必须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走向区域协同。
民间力量的新角色,环保志愿者正在从“监督者”、“倡议者”向“区域协同治理的参与者和共建者”转变。
区域发展的新方向,为华北乃至全国众多资源型地区和生态关键地区的协同发展、绿色转型提供了一个宝贵的 “民间样板”。
这不仅是环保事业的“先河”,更是区域协调发展、共建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先声!(记录者:张晋 安传峰)
责任编辑:丁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