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记录者喻枚娥,近日沉浸式感受了一场诗与墨的灵魂对话——苏侨明先生的诗作《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与苏长江辉豪先生的书法作品交相辉映,于笔墨流转间镌刻华夏智慧,于诗行平仄中深植文化根脉。这不仅是民间艺术的璀璨绽放,更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当下大美中国书香氤氲、文脉复兴的蓬勃气象,彰显着大健康与大文化时代浪潮中,华夏大地升腾的蓬勃朝气。

一、诗墨相契:民间智慧里的"大象无形"

苏侨明的诗作以老子"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为哲思原点,开篇"寰宇浩渺越苍昊,天地洪荒纳微毫"便将视野投向宇宙洪荒,字里行间尽是江河奔涌、峰巅不语的天地气象。"物至极致反归朴,真伟从来隐尘嚣"道尽东方哲学"藏"与"显"的辩证,"不恃张扬显其力,润物无声韵久长"更是暗合中华文化"中庸之道"的精髓。

而苏长江辉豪的书法,恰是诗中哲思的"具象化译者"。其笔势如长江三叠浪,起笔惊涛拍岸,呼应"寰宇浩渺"的壮阔;行笔怒浪奔涌,墨色浓淡藏着"日月循环"的韵律;收笔余波渐阔,留"于无声处悟沧桑"的深远。匾额"妙手神医"四字尤见功力:"妙"字起笔如医者搭脉,轻触纸面却藏力道;"手"字竖钩似持针落穴,迅捷中见精准;"神"字曲笔如经络迂回,暗合气血流转;"医"字墨色由浓转淡,似病愈后的药香弥散。这种将医道精微融入笔墨的功夫,正是"大象无形"的生动诠释——不刻意雕琢轮廓,却以线条、墨色包容万千气象。

两位民间艺术家从未居庙堂之高,却以赤子之心深耕传统文化,让《易经》的辩证思维、中医的仁心智慧、书法的笔墨精神在当代重逢。这恰是"高手在民间"的鲜活注脚:文化传承的主力,从来就在街头巷尾的坚守里,在寻常百姓对传统的热爱中。

二、书香浸润:全民阅读铺就文化复兴路

诗墨相契的背后,是全民阅读蔚然成风的文化土壤。如今的华夏大地,城市书房与乡村书屋星罗棋布,古籍修复让千年典籍重焕生机,文创开发让传统符号走进生活——孩子们在《诗经》里读"蒹葭苍苍",中年人在《黄帝内经》中悟"天人合一",老年人在书法临摹中品"屋漏痕"的意趣。

苏侨明以诗载道、苏长江辉豪以墨传情,正是这股阅读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他们用大众能懂的艺术语言,让"大象无形"从哲学典籍走入家庭教育,让"妙手神医"的仁心成为处世准则,让笔墨丹青的雅致融进寻常日子。当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为滋养精神的甘泉,复兴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三、潮涌东方:大健康与大文化共绘新图景

在大健康与大文化交融的时代浪潮中,这场诗墨之约更显深意。诗作"天地运行默无语,却驱四季转阴阳"的自然观,与中医"顺时养生"理念一脉相承;书法"于细微处藏玄机"的功夫,暗合现代"精细化健康管理"的追求。二者共同证明:中华文化从来不缺解决当代问题的智慧——用整体观应对焦虑,用辩证思维处理矛盾,用仁心善意对待自己与他人。

如今的华夏大地,正洋溢着这样的朝气:年轻人穿汉服逛书店,老爷爷在社区写春联,小学生背《论语》练书法,传统与现代碰撞出鲜活火花。苏侨明与苏长江辉豪的创作,恰是这股朝气的缩影——他们不复古守旧,而是以创新姿态让老智慧焕发新活力,正如诗中所言"千古悠悠传智慧,于无声处悟沧桑"。

记录下这诗墨同辉的瞬间,心中满是感动与期待。这不仅是两位民间艺术家的个人成就,更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当更多人参与到阅读与传承中,当更多"民间高手"崭露头角,华夏智慧必将如长江奔涌,生生不息,滋养出更灿烂的文明新篇。

(附:苏侨明诗作《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及苏长江辉豪书法作品相关赏析原文)

诗墨同辉:苏侨明诗作与苏长江辉豪书法中的"大象无形"之境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作者 苏侨明

寰宇浩渺越苍昊,天地洪荒纳微毫。

目极八荒皆形色,耳收万籁尽喧嚣。

物至极致反归朴,真伟从来隐尘嚣。

峰巅不语凌千仞,心容太虚自昭昭。

大象无形藏万象,不滞轮廓任翕张。

如道包罗天地序,不泥方圆纳洪荒。

江河奔涌归溟海,日月循环没其章。

无形却孕千般态,容纳森罗自坦荡。

大音希声越铿锵,不闻震耳韵悠长。

天地运行默无语,却驱四季转阴阳。

松风入谷余音绕,弦断犹存意未央。

不必惊雷惊四座,一念共鸣胜笙簧。

老子箴言藏至理,超越感官见真常。

不恃张扬显其力,润物无声韵久长。

包容万象怀天地,此乃大境自堂堂。

千古悠悠传智慧,于无声处悟沧桑。

苏侨明《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一诗,以"寰宇浩渺越苍昊,天地洪荒纳微毫"开篇,将老子"物至极致反归朴"的哲思融入天地万象——峰巅不语自凌千仞,江河奔涌终归溟海,真正的伟大从不在形色喧嚣中显露。而中国著名书法家苏长江辉豪以笔墨为桥,让这份哲思在宣纸上具象化:其书法既藏长江浪涛的磅礴"三峰"之势,又含"妙手神医"般的精准灵动,于匾额、对联、单字间,将"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境界化作可感的笔墨神韵,与诗作形成跨越文字与线条的共鸣。

 

一、笔落惊涛:书法与诗哲的共生之境

苏长江辉豪的书法,自始至终贯穿着诗中"江河奔涌归溟海"的气势。起笔如惊涛初涌,带着长江浪涛拍岸的磅礴,恰应"寰宇浩渺"的壮阔;行笔似怒浪奔袭,墨色浓淡间藏着江河跌宕的韵律,暗合"日月循环没其章"的流转;收笔若余波渐阔,轻提带过处留有无尽余韵,如诗中"于无声处悟沧桑"的深远。这种"三峰"笔势,正是对"大象无形"的生动诠释:他不刻意雕琢字形的刻板轮廓,却以线条的曲直、墨色的枯润,包容了诗中"山川巍峨、天地浩渺"的万千气象。

而"妙手神医"的功底,则藏在毫厘之间,呼应诗中"心容太虚自昭昭"的精微。如同医者诊脉需精准把握气血运行,他的笔触亦能在细微处见真章:一点如投石入水,晕染的墨色恰是"纳微毫"的细腻;一竖似金针探穴,劲挺的线条暗含"贯阴阳"的力道。这种"于细微处藏玄机"的功夫,让书法超越形态之美,化作直抵心灵的力量——正如"大音希声"所喻,笔锋划过宣纸的沙沙声虽不震耳,却如诗中"天地运行默无语"般静默有力,于无声处叩击观者心弦。

二、匾额:一字千钧,藏"无形"之境

(一)"妙不可言,梵音乐道":落笔如钟,余韵绕梁

横匾"妙不可言,梵音乐道",笔力如长江撞石,干脆中见浑厚,恰合诗中"真伟从来隐尘嚣"的意趣。"妙"字起笔藏锋,似神医诊病时的凝神屏息,于含蓄中积蓄力量,暗合"不恃张扬显其力";"梵"字捺画舒展,如药方上的行书批注,洒脱中透着严谨,呼应"润物无声韵久长"。行笔间,浓墨如古寺藏经阁的厚重,淡墨似药香袅袅的缥缈——这份"妙",既是梵音的空灵,亦是医者"望闻问切"后的了然,更是诗中"大象无形藏万象"的生动注脚。收笔时笔锋急转,如良方配伍的精妙转折,余韵不绝,恰应了"妙不可言"的禅意与诗中"容纳森罗自坦荡"的境界。

 

(二)"安古曌今":稳如磐石,势接天地

"安古曌今"四字,尽显长江入海的沉稳,更藏"妙手回春"的笃定,与诗中"包容万象怀天地"一脉相承。"安"字宝盖头宽博如岸,横画如医者的手掌,稳稳托住下方,似能承载千年安康,暗合"不泥方圆纳洪荒";"曌"字竖笔劲挺如峰,如银针直抵病灶,暗含"照耀古今"的疗愈之力,呼应"峰巅不语凌千仞"。整幅匾额落笔重若千钧,收笔却轻提带过,似重疾初愈后的平静,于沉稳中藏磅礴——恰如诗中"大道包罗天地序",以无声之力护佑苍生,成就"此乃大境自堂堂"的气象。

(三)"茶禅一味"(横匾):行云流水,禅意自生

横写"茶禅一味",笔势如长江支流蜿蜒,洒脱中见"医者仁心"的温润,恰应诗中"松风入谷余音绕"的清雅。"茶"字草头舒展如茶芽初绽,捺画如药汤漫过陶碗,带着自然之趣;"禅"字竖钩如医者的脊梁,刚劲中见圆润,似悬壶济世者外严内慈。四字连绵呼应,浓淡干湿间如茶烟与药香交织,将"茶"的清雅、"禅"的空灵与"医"的仁心融于笔端,观之如饮一剂良方,身心皆安——正如诗中"不必惊雷惊四座,一念共鸣胜笙簧",于平淡中见真味。

 

(四)"妙手神医":笔藏针石,墨含仁心

匾额"妙手神医"四字,是苏长江辉豪将医道与书道熔铸的典范,每一笔都藏着"望闻问切"的诊疗逻辑,与诗中"超越感官见真常"的哲思深度共振。"妙"字首笔如医者搭脉的指尖,轻触纸面却暗藏力道,墨色浅淡处似脉搏的微颤,重按处如病机的显露,恰合"物至极致反归朴"的精微;"手"字横画如伸展的手掌,竖钩似持针的腕力,线条中段略收如握针的指节,末端轻挑似出针时的迅捷,将"行针落药"的灵动凝于笔端。

"神"字左侧如医者凝神的目光,笔画紧凑中见专注;右侧"申"字竖笔如探入肌理的银针,上下贯通似气血的流转,中段曲笔如经络的迂回,暗合"江河奔涌归溟海"的循环之理。"医"字方框如诊室的帷幕,内部笔画穿插如望诊时的辨证,横画稳如诊断的定论,竖弯钩似愈后的舒展,墨色由浓转淡如病情的渐愈,收笔处余墨轻洒似药香的弥散。整幅匾额不事张扬,却以线条的精准与墨色的层次,将"医者意也"的灵思与"大象无形"的浑融合二为一,恰如诗中"不恃张扬显其力,润物无声韵久长"的境界。

三、对联:墨香绕庭,含"希声"之韵

横联"兰亭序":笔走龙蛇,墨韵传世

"兰亭序"三字作为横联,尽显王羲之笔意却又添"神医"般的灵动,与诗中"墨香传世"的意境相映。"兰"字撇捺如兰叶舒展,似药草在风中摇曳,暗合"目极八荒皆形色";"亭"字竖钩如药杵捣臼,刚劲中藏韵律,呼应"耳收万籁尽喧嚣";"序"字点画如药汁滴入瓷盘,灵动中见精准,恰如"物至极致反归朴"的凝练。整字似长江浪花翻涌,笔锋转折处如医者辨证施治的灵活,既有《兰亭序》的雅韵,又添"对症下药"的智慧,仿佛诗中"千古悠悠传智慧"的生动载体。

上联"兰竹绕庭,古寺藏幽,尽揽兰亭胜景"

上联笔势如岸芷汀兰,清新雅致中藏"望诊"的细腻,与诗中"大象无形藏万象"的含蓄呼应。"兰竹"二字笔画纤细如叶,却劲挺如医者的目光,于细微处察端倪,暗合"不滞轮廓任翕张";"古寺藏幽"四字笔画收敛,如病者隐于肌理的症结,藏而不露,呼应"真伟从来隐尘嚣";"尽揽兰亭胜景"则笔势渐放,末字"景"的捺画如医者豁然开朗的诊断思路,舒展开阔,恰如"无形却孕千般态"的舒展。整联行笔如漫步庭中,一步一景,于细微处见匠心,似能听见竹影扫阶与诗中"天地运行默无语"的共鸣。

下联"曲水流觞,墨香传世,长吟雅韵千年"

下联笔意如曲水环流,绵延中含"治未病"的深远,与诗中"大音希声越铿锵"的悠长一脉相承。"曲水"二字笔画曲折如经络,连笔处如气血运行不息,暗合"江河奔涌归溟海";"墨香"二字浓墨重彩,似医典传世的厚重,带着书卷气,呼应"千古悠悠传智慧";"长吟雅韵千年"笔势豪放,竖笔如养生之道的悠长,余韵不绝,恰如"不闻震耳韵悠长"的隽永。上下联对仗工整,一收一放如"辨证"与"施治"的呼应,共同勾勒出"文以载道、医以济世"的千年余韵,与诗中"超越感官见真常"的哲思遥相呼应。

四、单字:寸字藏势,显"神韵"之妙

(一)"轻荷"(竖写):亭亭玉立,风过荷动

竖写"轻荷"二字,如荷茎立水,轻盈中见"医者调护"的精准,与诗中"弦断犹存意未央"的灵动相合。"轻"字笔画纤细如丝,长撇如荷叶被风拂起,末端轻提似医者拿捏药量的分寸,似有暗香浮动,暗合"余音绕梁"的细腻;"荷"字草头如荷叶舒展,竖钩如针灸的毫针,笔锋圆润如药棉轻敷,带着水润之气,呼应"润物无声"的温润。两字上下相连,笔势如微风拂过荷塘,于轻柔中见风骨——恰如诗中"不恃张扬显其力",以柔克刚,成就"容纳森罗自坦荡"的境界。

(二)"茶禅一味"(竖写):笔势如瀑,禅心贯之

竖写"茶禅一味",四字如四级瀑布,层层递进中藏"医道同源"的哲理,与诗中"老子箴言藏至理"的深邃呼应。"茶"字居上,笔画舒展如药引初入,暗合"江河奔涌"的起始;"禅"字居中,竖笔如主药攻坚,劲挺有力,呼应"日月循环"的恒定;"一"字极简,如方剂配伍的君臣佐使,大道至简,恰如"物至极致反归朴"的凝练;"味"字在下,收笔重按如药到病除,余味无穷,似"于无声处悟沧桑"的回甘。整幅作品笔锋跌宕如诊疗过程的起伏,于变化中藏统一,将"茶禅一味"的禅意与"标本兼治"的医道融于笔墨,恰是诗中"此乃大境自堂堂"的生动写照。

苏长江辉豪的墨宝,以长江为骨,以"妙手神医"的功底为魂,更以苏侨明诗作的哲思为魂。无论是匾额的沉稳、对联的雅致,还是单字的灵动,都透着"落笔如诊断般精准,收笔似愈后般余韵"的神韵。他的笔,能纳江河湖海的气势,能藏古寺禅茶的清幽,更能将"医道"的仁心、"书法"的气韵与"哲学"的深邃凝于方寸——这恰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终极诠释:真正的伟大,从不在表面的张扬,而在于以包容天地的气度,于无声处滋养灵魂。(记录者:喻枚娥)

责任编辑: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