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0日,在2025年中国医师节刚过去的第二天,为走近一线医师、聆听执业感悟,记录者来到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专访了深耕中医临床多年的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王燕。围绕中医诊疗理念、临床应用及新时代实践等话题,她分享了自己的理解与实践经验。
缘起:一句建议,开启三十年岐黄探索
1992年,在从医数十年的母亲建议下,王燕报考宁夏医学院中医系,所有志愿均填报中医系,立志追随母亲脚步,探寻中医的深度与价值。
初入中医之门,王燕面临不小挑战。《黄帝内经》中的生命节律、《伤寒论》里拗口的方剂配伍,让她一度觉得“像在看另一套语言系统写的书”。凭借五年刻苦钻研,她顺利完成本科学习。如今回望,她逐渐读懂古人“幼蒙背诵、长大学悟”的深意——曾经记不住的经典,会在临床某个瞬间“活”过来,仿佛与千年前古人对话,让她深刻体会到中医传承的奇妙。
顿悟:从“方子无效”到“效如桴鼓”,读懂“天人相应”
初上临床时,王燕以为掌握逍遥丸、补中益气汤等常用方剂便能应对多数病痛,可现实却给了她打击:“好多患者吃了药,并未像书上说的那样快速好转。”
在良师点拨下,她从针灸入手,逐渐摸到中医的“门”。她意识到,中医治病绝非“头痛医头”,而是要顺应“天人相应”规律:打雷天、朔月时人体气血较弱,若非急症不宜轻易扎针,以免耗伤正气;“针所不达,才考虑用药”,而导引推拿是最早的治病之法,能通过疏通经络、调整筋骨激活身体自愈能力。
她举例,曾为一名感冒孩童开三副桂枝汤,孩子喝一副后,配合啜饮小米粥、捂被微汗的方法,病邪便从体表消散,剩下两副无需再用。“药物仅是辅助手段,真正的治愈依赖人体自愈机制的激活。”
忧思:中医教育需“接地气”,传承要靠“明师”带教
多年临床实践中,王燕对当下中医现状有深入思考。她发现,部分中医理论研究者到了临床却“不会看病”,问题根源在于脱离临床实践的教育模式,背离了中医“从经典入门、以临床悟道”的传统。
在她看来,中医传承的关键在“明师”——不是有名气,而是“明白道理”的老师。“古人带徒弟,先让背《黄帝内经》打基础,再手把手教临床,往往老师一句话就能点醒学生的困惑。”真正的“明师”懂得在合适时机、以恰当方式传授中医知识。
王燕坦言,传承既需老师有慧眼,也需弟子有悟性。就像堪舆中老师标注点位、学生跟随探寻一样,中医传承也需要弟子理解领悟老师讲述的“要点”。她提及外祖父曾是医院资深药师,靠家传验方治疗乙肝、斑秃、痔疮等效果显著,坚信“中医的根在民间,在实实在在的临床里”。
主张:养生不是“吃补品”,而是“懂生活”
谈及养生,王燕指出当代人普遍存在认知偏差:“一说起养生就聚焦于补品摄入,实则更应学习《黄帝内经》中的生活智慧。”
她以“癌”字构形为例,说明饮食节制的重要性:“‘癌’字从‘疒’从‘品’,暗含饮食失节导致脏腑壅滞的警示。脾胃喜温恶寒,长期摄入冰饮、生冷食物易损伤阳气,这正是现代人群高发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诱因。”
针对年轻人常见的心梗、肥胖、痛风等问题,她从中医时间医学分析:“子时(23:00-1:00)与丑时(1:00-3:00)分别对应胆经、肝经气血运行高峰,此时熬夜会导致肝胆疏泄失常,根据五行相生理论(木生火),还可能进一步影响心脏机能。”她建议通过调整生活节律实现“不治已病治未病”,“与其依赖药物干预,不如回归自然规律”。
王燕分享,生活中藏着不少中医小智慧:风寒感冒时,用葱、姜、花椒煮水喝,再捂被微汗,相当于桂枝汤的功效;空调吹久了像感冒,多是肺的宣发功能受影响,再加上吃寒凉食物,便成了“寒包火”。“很多人长肌瘤、囊肿,说到底是身体‘内环境’出了问题——寒邪瘀滞、气血不畅。”
她强调:“中医要做正确的科普,不该只说‘一病怎么治’,而是先讲清楚‘该怎么生活’。把《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放在床头或案头读一读,比刷手机更有益。生在华夏的中国人,骨血里有中医的‘种子’,看得多了终会有所领悟。”
“让孩子去玩沙子、泥巴、晒晒太阳,”她怀念小时候孩子们“脸红扑扑”的模样,“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离了泥土和阳光,抵抗力怎会强?”
期盼:中医进家庭,成为“生活常识”
“父母不知医者,不为慈;子女不知医者,不为孝。”王燕引用古训,表达对中医普及的期盼。在她看来,中医不该是医生的“专属技能”,而应成为每个家庭的“常识”:风寒感冒用葱姜煮水,比过度使用抗生素稳妥;孩子积食揉按腹部,比打针输液适宜。“学习中医应从孩子抓起、从每个家庭抓起,这才是关键。”
对于现代技术与中医的结合,王燕认为“可创新结合红外线,通过红外光波成像看人体能量分布,结合五运六气在节气点调理,让中医更精准、效果更快”,但核心始终是“治人”而非“治病”——让人懂得与天地相处、与自身和解,病自然会减少。
从1992年至今,三十余载中医路,王燕笑称自己“才刚摸到中医的门”。“这门学问,藏在《黄帝内经》的字里行间,也藏在一日三餐、日出而作的生活里。”她表示,每个愿意静下心读经典、学生活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中医智慧。(记录者:阿娜巴德)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