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爱情最真挚的向往与礼赞,其核心便是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传说。

相传,南阳城西牛家庄的牛郎,自幼孤苦,与老牛相依为命。在老牛的指引下,他结识了下凡洗澡的织女,二人结为连理,男耕女织,育有儿女,生活美满。然而,天帝与王母娘娘不容这段仙凡之恋,强行将织女带回天庭。牛郎披上老牛临终前留下的牛皮,携儿女奋力追赶,却被王母娘娘用金簪划出的天河阻隔。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搭成鹊桥,使二人得以每年七月七日相会。这一传说,凝聚着古人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坚守,是中华民族传统爱情观的生动缩影——爱情应是真挚专一、患难与共,更与家庭、责任紧密相连。

这种珍视真情、坚守责任的爱情观,在苏侨明的《情之絮语》中得到了深刻诠释。诗作以“情系人间”起笔,将爱情比作滋润生命的水、寒冬里的火、灵魂的金钥匙,强调其“唯一属性”与“神圣不可欺”。诗中赞颂牛郎织女“用真情系着彼此真挚爱情”,呼吁人们“珍惜彼此,尊重爱情”,将爱情与家的归宿、生命的归属感相联结,倡导“爱是给予,情是感恩”的付出精神,以及“身心合一”“共筑家园”的家庭担当。

然而,当下社会部分人受西方个人享乐主义冲击,对爱情的态度渐趋轻率:将其视为游戏筹码,以谎言包装欲望,缺失使命感与责任感,甚至淡漠婚姻、回避生育,动摇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文化根基。《情之絮语》直面这种现象,痛惜“真爱蒙上怀疑阴影”,呼吁人们重拾传统爱情观中“灵魂共鸣”“共患难”的内核。

七夕佳节,我们回望牛郎织女的传说,品读《情之絮语》的哲思,更应明白:中华民族优秀的爱情观,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忠贞,是“修身齐家”的责任,是“传宗接代”的文化传承。唯有坚守这份初心,方能抵御浮躁之风,让爱情回归本真,让家庭成为温暖的港湾,让传统伦理的根基愈发牢固。

附: 《情之絮语》

作者 苏侨明

 

情系人间。人间有情。

情似水滋润着生命彼此的温馨。

 

爱是道光,爱的温暖。

爱似寒冬里一把火彼此而温暖。

 

爱情似火,燃烧激情。

爱情是灵魂深处的一把金钥匙。

 

心扉荡漾,心旋律动。

彼此牵挂相互吸引而彼此属于。

 

牛郎织女,爱情象征。

那是用真情系着彼此真挚爱情。

 

爱情伟大。彼此属于。

不再是摆设索取的爱与被爱间。

 

气息共鸣,灵魂相拥。

那是人海茫茫,彼此相遇重逢。

 

面对爱情,情爱内涵。

那是生命彼此属于的唯一属性。

 

挚爱唯一,身心合一。

那是灵魂交融生命与共的拥有。

 

爱与被爱,索取回避。

我爱你成了一句爱自己的专利。

 

爱是给予,情是感恩。

在付出与感恩之中见证爱属性。

 

真的爱你,我爱你啊。

当爱情誓言成摆设只是自欲望。

 

真正爱情,彼此在乎。

容不得对方一丝不开心和郁闷。

 

爱在你我,生命已过。

彼此是对方的唯一属性是爱情。

 

爱情见证。家的归宿。

那是生命的彼岸共同营造家园。

 

若是说爱,付出真心。

让情感与爱给予相互交融共生。

 

若是说情,情在何处?

彼此的一切都是对方共同拥有。

 

若不真爱,早点远离,

真情是用血与泪交融灵魂心弦。

 

爱情专属,不可替代,

不是戏弄感情唯一属情替代品。

 

珍惜彼此,尊重爱情。

生命可依爱情价更高至高无上。

 

爱情的高贵是灵魂的共鸣,是彼此穿越时空的气息。

心与心的互动,灵魂的交融。

爱情的彼岸是家的属性,生活的彼岸是家庭,生命的彼岸是灵魂。

愿真正的爱情,赋予生命的归属感。

 

我冲上去,

每个人只有一颗心,

装不下虚与委蛇,容不得半分欺瞒。

 

至高无上的爱情,

自古便是伟大的注脚。

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坚守,

早已见证了它的纯粹与神圣——

是灵魂相撞时的颤抖,

是前世未了的相欠,

是今世笃定的偿还。

 

都说千年修得共床枕,

五百年才换得回头一笑,

不是一家人,怎会走进同一扇门?

既然缘分如此深重,

又何必拿爱情当作谎言的幌子,

在真心上埋下背叛的伏笔。

可如今,太多人将爱情视作游戏筹码,用虚伪的承诺包装自私的欲望。他们把“我爱你”当作敷衍的口头禅,用“真心”作诱饵,却在感情里脚踩数条船,把他人的信任与付出肆意践踏。当今年轻人对爱情多已丧失信任感,往往随着感觉而走,并未将其视作神圣的存在,反倒秉持“合得来就过,合不来就散”的轻率态度。他们没有把爱情的唯一属性当作使命感与责任感,更谈不上担当——那种勤俭持家的默契、共患难的决心,连同大无畏的精神一同消磨,灵魂里的真善美也日渐黯淡。

这种社会现象,更让真爱蒙上了怀疑的阴影。人们在半信半疑中徘徊,渐渐失去了爱情本应有的真挚与纯真。婚姻随之变得淡漠,多少人不愿再为家庭倾注心力,甚至对生育望而却步——不愿生孩子,淡忘了传宗接代的意义,更在理性的缺失中,让传统文化里关乎家庭、伦理、道德的根基逐渐松动。当爱情成了谋利的工具、炫耀的资本,那份本该纯粹的炽热便被功利冷却,留下的只有猜忌与伤痕。这般对情感的轻慢,不仅亵渎了爱情的神圣,更在社会里滋生出冷漠与浮躁的病菌,让真心相待的人愈发踟蹰,让本该温暖的情感园地渐生荒芜。

责任编辑: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