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伴我到边城
老宅来客
梅兰竹菊
守拙园
记者 黄丽丽
40年的教学和绘画艺术生涯,成就了一个桃李满天下的谢伯开。画家谢伯开将花鸟画视为抒发情感与传递内涵的载体,秉持“画贵有我”的艺术主张;写生时注重体察不同地域的人文与自然特质,追求有地域辨识度的笔墨;认为创作源于生活细节的发现,需锤炼且防僵化。让我们随其笔墨与讲述走进他的绘画世界,了解他对花鸟画理法的见解、从徽州到湘西的写生体悟,以及创作中的困惑与心得。
记者:谢老师,数十年从艺路,您的花鸟画成果颇丰,请问在花鸟画创作上有哪些心得分享?
谢伯开: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题材,都遵循着共同的理法。对我而言,花鸟画注重笔情墨趣的抒写,能更直接地抒发个人情感,展现性灵,以及传递个性与内涵。
个人的品格、修养,以及对客观世界的理解,都能通过画作流露,正所谓“画如其人”。苏东坡作为文人画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就曾提及自己最爱画竹。在与友人论画时,他强调画竹需先在心中有竹子的完整形象,所画应是 “心中之竹”,而非停留在“眼中之竹”。郑板桥也曾写下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诗句,将竹拟人化,足见花鸟画在表达个人情感上的淋漓尽致。揭阳名贤郭笃士先生亦有题画竹的诗句:“不向风前问荣悴,且从笔底试刚柔”。由此可见,三位画家对竹都有着各自独到的思想表达。
其他花鸟画也同样,捕捉花鸟最美、最能打动自己的一面,再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情感,自由而尽情地表达对物象的理解,这正是画花鸟画最重要的特点。
记者:您的山水写生创作在不同阶段呈现鲜明的风格变化,请谈谈探索过程中的艺术思考,以及哪些关键因素推动这些转变?
谢伯开:写生是记录生活,拓展眼界,磨练笔墨,是在自然与生活的现场捕捉最鲜活的创作灵感的一个创作过程,为此我们要用心去聚焦,用自己的思维全新发现眼前的世界,再作提练和重组。
所以,每到一个地方写生时,我会花一些时间去了解当地风俗风貌、人文特点,找寻比较恰当的表达形式,才投入写生创作。如我曾多次到徽州和湘西一带写生,徽州是一个人文底蕴非常深厚的地方,那里重视文化礼教,人才辈出,建筑风格古朴厚重而不失灵动,呈现出浓浓的文化气息,古茂和书卷气,就是画面表达的重点。而湘西是神秘奇幻的苗族聚居地,特别是边城,浪漫的爱情传说是这座小镇的文化载体,我采用略带夸张的造型,流动的线条,蓝调子的色系,充分地去演绎这独特的小城故事,而回到本土的古城北滘,小巷中的小店与老民居交错而生,带着年代印记的蜿蜒小溪从门前屋后绕过,流淌着散淡无争的生活意趣。
记者:请谈谈您经历创作困惑期时,有哪些艺术思考和实践?
谢伯开:我当下就是这种状态,当一种表现形式成为常态,也会有一种疲劳感。近期,我拜访广州美术学院的陈新华教授,他的创作状态让我深受触动。在陈老师的画室里随处可见:木头的年轮、植物的脉络、砖石的风化感等,无不触动着陈老师的创作灵感,他从不重复创作样式,每幅作品都是他艺术长路上的驿站。
真正动人的创作往往源于朴素的发现,即自然与生活里那些常被人忽略的细节,经过艺术家的凝视与思考,将升华为独特的表达。
艺术的悖论正在于此:它既需要经年累月的技法锤炼,又必须警惕过度熟练带来的僵化。其实,我也在思考,当创作陷入困惑时,不妨像陈老师那样,对艺术保持敬畏之心,大胆打破固有模式,从观察到表现,从技法到境界去完善自己,或许能走出困惑阶段。
记者:您从事美术教育领域多年,在专业上主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谢伯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很重要。要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雅,什么是俗,不断提高自己的品格和艺术修养。审美素养的提升,会直接影响思想认识的高度,进而影响做人的境界和绘画的境界。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充满正能量的作品,传递美的方向。
在专业层面,需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不懈的努力。无论是学业还是未来的事业,都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艺术理念。创作不能急躁,它需要沉淀、思考和情怀的滋养。而帮助学生建立这种艺术情怀,也是我的职责所在。
个人简介
谢伯开,1964年生,揭阳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揭阳职业技术学院美术专业副教授。
“一家之言
画画是一种修行,修身,修德,再修几分禅意。
——谢伯开
来源:揭阳日报
记录者:谢飞明
责任编辑:丁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