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的晨光漫过书架上的典籍,当乡村的晚风拂过传诵的民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正以最鲜活的姿态,融入时代的血脉。在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全民阅读”如春雨般浸润人心,让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生;而无数个体对传统的凝视与创作,更让文明的跨越有了坚实的落脚点。苏侨明的诗作《天道有情,人间有爱》及其阐释,便是这场文化传承中的生动注脚——它以诗为桥,连接起天地之道与人间温情,让《周易》的哲思、中庸的智慧,在当代语境中绽放出照亮未来的光芒。
一、根脉:从典籍深处走来的文明密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千多年前,《周易》中的这句箴言,为华夏文明注入了刚健与包容的基因。如今,当我们在全民阅读的热潮中重新翻开这些典籍,发现它们从未褪色——它们是“顺时应势方行远”的生存智慧,是“中庸致和守正理”的处世哲学,更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照。
在苏侨明的创作中,这种根脉的力量被具象化为诗行。“人生伏笔显素养,人若有为载福德”,将个人修为与天地福报相连,延续了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逻辑;“乾道周行恒不已,坤德广纳容千态”,则直接化用《象传》对乾坤二卦的阐释,让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形成共振。这些诗句告诉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动的活水,能滋养出适应时代的新思想。
二、传承:从纸面到人间的温情实践
文化的复兴,从来不止于书本上的诵读,更在于生活中的践行。“善念善行中庸道,何者为贵求共和”“我爱人人人爱我,我帮人人人帮我”,苏侨明的诗中,藏着传统智慧向当代生活的转化。这种转化,正是全民阅读的深层意义——让“仁义礼智信”成为日常的选择,让“大道至简”融入处世的细节。
在社区的公益课堂上,老人带着孩子读《论语》,讲“仁者爱人”;在乡村的议事会上,村民们用“和而不同”的理念化解矛盾;在城市的志愿者队伍里,年轻人以“厚德载物”的胸怀服务他人……这些场景,与诗中“情系人间大爱行,慷慨大爱旋有为”的描述相互映照,证明传统文化的根脉早已深深扎进社会的土壤,开出“共和”与“互助”的花朵。
三、跨越:从民族到人类的文明共鸣
“从《周易》的阴阳相济,到今日的共生共赢”,苏侨明在诗的阐释中,点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不仅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复兴,更能为人类文明的跨越提供启示。当“自强不息”遇上创新精神,当“厚德载物”对接全球合作,文明的对话便有了共同的语言。
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复兴筑中国梦”与“人类文明跨越”从来不是割裂的。“天地能量施大爱,感恩载德付真情”,这种对天地的敬畏、对他人的感恩,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基础。而全民阅读所唤醒的,不仅是每个个体的“浩然正气”,更是一个民族对世界的责任与担当——让“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成为跨越国界的共识。
结语:让根脉滋养未来
当我们阅读苏侨明的诗作,耳畔仍回响着“薪火相传日月长”的期许。在文化复兴的道路上,每一次阅读都是与传统的对话,每一次创作都是对根脉的延续。从《周易》到当代诗歌,从典籍中的哲思到生活中的善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始终在那里,等待我们用真诚去触摸,用实践去传承。
因为它早已告诉我们:文明的跨越,从来不是凭空而来的飞跃,而是根脉深处生长出的新芽。当全民阅读成为习惯,当文化自信融入血脉,中国梦的实现,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将在这生生不息的滋养中,走向更辽阔的远方。
附:《天道有情,人间有爱》
作者 苏侨明
当我们仰望星空,看见日月交替、星辰轮转,便知天地有常;当我们俯瞰人间,遇见善念流转、温情传递,便懂人心向暖。宇宙是一部无声的典籍,藏着“天行健,地势坤”的规律;人生是一场修行的旅途,写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答案。天地以能量滋养万物,人间以真情联结彼此,这便是宇宙与人生共生共存的密码——顺应天道的刚健不息,践行人道的仁义温情,让每一份善念都扎根于规律的土壤,让每一次善行都汇入文明的长河。下面,让我们以诗为媒,共赴这场天地与人心的共鸣:
《天道有情,人间有爱》
人生伏笔显素养,
人若有为载福德。
天道有情盛万象,
人间有爱传暖意。
天道酬勤呈能量,
地道酬俭惜厚载。
君子坦荡立自强,
德行天下永不息。
乾道周行恒不已,
坤德广纳容千态。
阴阳相济生万物,
刚柔并济安世泰。
人立宇宙为独体,
仰观俯察循道轨。
顺时应势方行远,
逆理违常终难久。
华夏智慧源流长,
天人合一藏真章。
中庸致和守正理,
薪火相传日月长。
善念善行中庸道,
何者为贵求共和。
我爱人人人爱我,
我帮人人人帮我。
情系人间大爱行,
慷慨大爱旋有为。
不被私欲起恶念,
大道至简天道勤。
天地能量施大爱,
感恩载德付真情。
坦荡光明纳情怀,
浩然正气有仁义。
当最后一句诗音落,仿佛能听见天地与人心的和鸣——那是乾卦刚健的回响,是坤卦包容的低吟,是中庸之道在岁月里沉淀的温润。
你看,华夏的智慧从不是孤悬的星,而是照亮前路的灯:以自强不息的锐气开拓,用厚德载物的胸襟包容,凭中庸致和的智慧平衡。当善念连成星河,当互助织成经纬,“共和”便不再是远方的词,而是万家灯火里的寻常温暖;当每个人的浩然正气汇入天地能量,人类文明的跨越,从来都始于对传统的敬畏、对当下的担当、对未来的信。
这便是诗里藏的答案:与天地共生,守得住乾坤正道;与时代同行,做得到仁心致远。从《周易》的阴阳相济,到今日的共生共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始终在滋养着我们——让每一步前行,都踩着文明的基石;让每一次向往,都连着人类的远方。
责任编辑:丁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