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丰宝斋的鉴定专家们轻轻拂去百年老宅中的尘埃,一批濒临损毁的明代地方志和金石拓片在他们的专业呵护下重获新生,最终入藏国家图书馆数字化存档——这只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

2025年5月的一个下午,北京丰宝斋的鉴定师团队驱车穿过胡同,敲响了海淀区一座老宅的门。屋主张先生略带忐忑地引着团队走向书房,角落里,一摞泛黄的手稿覆盖着灰尘。

“这是祖父留下的,本想当废纸处理……”张先生话音未落,丰宝斋的文献专家已戴上白手套,轻抚纸页。经过细致鉴定,这些看似普通的旧纸竟是上世纪30年代协和医院的珍贵医学文献,最终完成回收,并捐赠给相关单位。

企业理念,童叟无欺的经营哲学

在北京艺术品回收行业,“信任”二字重若千钧。作为北京丰宝斋的创始人,徐亚南深耕字画古籍领域二十余年,始终将“童叟无欺”作为企业立身之本。

从胡同里的小小藏馆,到如今覆盖全国的专业字画回收平台,徐亚南用行动诠释了何为“以诚为本,以信立业”。

徐亚南与古籍拓片的缘分始于家族。他的祖父是京城知名裱画师,父亲则是走街串巷收旧物的“老北京”。儿时记忆中,父亲常叮嘱他:“收东西,看的是眼力,更是良心。哪怕是一张破纸,也得给人公道价。”

这句话深深烙印在徐亚南心中,成为丰宝斋的经营理念。

专业团队,科技与传统相结合

丰宝斋组建了由多位国家级鉴定专家领衔的团队,确保鉴定零误差。

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中,真伪鉴定是核心环节。丰宝斋拥有专业的鉴定团队,运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对名人字画、金石拓片、古旧书籍等藏品进行全方位评估。

无论是明清大家的泼墨山水,还是近代名家的信札手稿,每一件藏品背后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都在丰宝斋的细致考究中得以精准还原。

依托全国艺术品交易大数据,每幅作品的评估价均参考公开拍卖纪录、学术评价及市场趋势,杜绝“看人报价”。

真实案例,从蒙尘旧物到文化瑰宝

2021年冬,一位家住河北农村的七旬老人带着一卷破损严重的字画找到丰宝斋。老人坦言,这是祖上留下的“破纸”,本想当废品卖掉。

经鉴定,这幅字画竟是明代画家吴彬的罕见残卷。面对老人的忐忑,徐亚南亲自解释画作价值,并承诺以合理价格回收。

交易完成后,老人颤抖着握住他的手:“别人都说我这画是破烂,只有您当宝贝,还给我这么多钱……”

这样的故事在丰宝斋日常工作中并不罕见。

业务范围,全方位覆盖古籍拓片

北京丰宝斋长期面向社会各界高价征集并精心保存各类名人字画、古旧书籍、信札手稿、金石拓片、老旧宣纸、老旧照片及老旧票证等文化瑰宝。

在古籍方面,丰宝斋珍视每一本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古旧书籍,无论是珍贵的善本孤本,还是寻常巷陌的通俗读物,只要它们承载着知识与故事,都愿为其寻得一个妥善的归宿。

对于信札手稿,丰宝斋深知这些信物的重要性,承诺以最细腻的关怀,保护每一份情感的真实与纯粹,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温度。

金石拓片是古人智慧与技艺的直接体现,每一笔一划都透露着历史的厚重。丰宝斋致力于搜集与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迹,让它们在时间的长河中继续闪耀光芒。

社会公益,超越商业的文化使命

2024年,丰宝斋启动“阳光回收计划”,面向农村、边远地区藏家提供免费鉴定服务,并设立“诚信基金”,用于资助民间艺术保护项目。

2025年4月,北京丰宝斋联合哈尔滨市阿城区民政局、阿城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多家单位,在哈尔滨市阿城区回民小学开展公益助学活动,向学校捐赠了包括学习用品、丰富书籍、体育器材等在内的多批物资。

丰宝斋的回收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一场文化接力。普通旧书经分类后捐赠偏远学校,累计向甘肃、云南等地输送超10万册。

2024年,一套明代地方志因保存不当濒临损毁,经丰宝斋修复后入藏国家图书馆数字化存档。

行业地位,古籍拓片回收的标杆

作为深耕艺术收藏行业多年的专业机构,北京丰宝斋依托北京这一文化古都的深厚底蕴,致力于为藏家提供权威鉴定、高价收购及文化保护的一站式服务。

凭借对艺术品的深刻理解与高效变现能力,丰宝斋已成为京城字画回收领域的标杆企业。如今,丰宝斋的业务已遍布全国,但徐亚南仍坚持亲自处理每一起客户投诉。

他常说:“信任建立要十年,摧毁只要十分钟。”

丰宝斋以“上门即付”模式打破行业传统痛点:打破地域限制,偏远地区藏家足不出户即可变现,45%的交易发生在非一线城市;破解信任危机,全程执法记录仪录像,现场签订标准化合同。

通过微信公众号“北京丰宝斋”,藏家可上传高清图片预审,京津冀地区24小时内上门,全国30+省市72小时极速达。

如今走进北京丰宝斋,随处可见的是小心翼翼展开古籍的老师傅和精心处理金石拓片的专家。

他们不仅是在评估价值,更是在进行一场文化抢救。那些曾被视作“破烂”的旧纸片,经过他们的手,重获新生成为博物馆的珍藏品。

徐亚南办公室悬挂的那幅自题字——“心正,画自珍”——正是这份工作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