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中国公益记录者在线宁夏工作站副主任张殿龙对基层女性题材作家文沁(本名:王丽荣)进行了专访。从西北农村走出的作家文沁,以西北农村女性命运为创作核心,将自身经历的苦难转化为写作灵感,不仅靠文字改写个人命运,更成为困境女性的 “精神摆渡人”。其代表作《村妻》(原名《艾香》)《妻子的诱惑》《媳妇来自大山》《下岗夫妻的生死账簿》《继母如兰》因扎根生活、直击女性困境,已触动百万读者,引发社会对底层女性生存状态的广泛关注。
(张殿龙与作家文沁)
苦难童年:在冷遇与鼓励中埋下文学种子
1966年,文沁出生于甘肃农村,因重男轻女的家庭观念三次被送养未果,童年在冷遇与繁重劳作中度过。初入小学时,因不会读“a、o、e”遭到身边人嘲笑,暗誓“要靠学习争口气”。
小学老师的一次鼓励给她带来了宽慰和勇气——作文《我的理想》被当作范文分享时,她直言“想当作家”;老师得知其处境后,赠予萧红的《生死线》。书中金枝在封建礼教下的苦难遭遇(未婚先孕、孩子被淹、进城受剥削),让她释怀了家人的伤害,也让“书写女性苦难”的念头深深扎根。此后,她在兰州高校做宿管员和教授家保姆期间,仍抓住一切碎片时间读书学习。
80天重写43万字:把生命伤疤熬成照亮他人的光
2009年,文沁的人生遭遇重创:父亲因车祸住院,她连续照顾44天并每日记录经历,最终父亲抢救无效离世;叠加家庭的诸多变故,她患上抑郁症,曾想随父亲而去,只因放不下年幼的孩子才咬牙坚持。彼时她通过写博客疏解情绪,整理照顾父亲的笔记成《忆父亲车祸之后》发至博客,被东北公主岭电视台一位导演在线开导,帮她走出悲痛。“或许我的故事能帮到更多人”,抱着这份初心,她开始创作半自传体小说《村妻》(原《艾香》),这部小说一写就是16年,讲述了主人公从10岁到58岁的人生故事。作品一发布,引起了极大反响。
(《村妻》 原名《艾香》)
创作之路布满荆棘
文沁白天工作,每晚等孩子睡后写作到深夜,凌晨4点半又爬起来创作,初稿15万字因电脑黑屏全丢,她一度想放弃写作;不仅遭遇家人的不理解(丈夫曾因不理解与她争执),还被人嘲笑“初中没毕业还写小说”。好在儿子帮她注册小说网站ID重新出发,她咬牙80天重写43万字,日均创作6000字,高峰期日写1万字。
这份坚持终获回报,在后续创作中,她仍得到多方助力:小说发至小说阅读网后,平台为她介绍了专业编辑,辅导她写作技巧;移居英国的梅子、作家王子群老师也给予诸多指导。尽管当时文笔尚浅,但故事的真实性引发强烈共鸣——作品发至天涯论坛时,单日(一晚上)点击量破10万,读者留言“边哭边追更”,随后有导演专程来访邀请她写剧本。
(作家文沁)
作品即“钥匙”:照见农村女性的困境与力量
文沁的文字始终贴着“泥土”生长,故事灵感大多来自自身经历与身边社会底层人的故事。她擅长捕捉生活真实细节,通过平凡故事折射深刻社会问题:其作品聚焦农村女性三重困境——传统观念下的“生育工具”命运、城市化中的身份迷失、婚姻里的家暴与觉醒;《艾香》中女主遭遇的婚姻不公,直接反映了农村男尊女卑现象及传统包办婚姻对女性的伤害,引发读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读者的反馈是最直接的认可:有人因她的书从厌学高中生逆袭考上大学,有人受激励成为作家,更多女性读者“重新审视生活,找回自我力量”。文沁说“读者就是最好的评委”。
(在文沁的服装店里)
传递温度:把“写作特权”还给每个灵魂
“第一次拿稿费和奖金时,我又激动又难过——要是爸妈还在,该为我骄傲吧。”文沁的创作始终带着对生活的温度:因自己写作路上曾获诸多帮助,如今面对有困惑的读者或新手作者,她总会耐心解答,希望他们的作品早日“见到阳光”。
她的创作计划清晰而坚定:已开启新故事创作,内核均为“帮助和启发”;计划有生之年再写十部小说,希望更多人看到她们这代人的艰难与坚强。她期待作品能唤醒社会对女性的关爱,推动男女平等、杜绝家暴,让更多人明白“不论生活遇何挫折,都要坚强乐观活下去”。受她影响,儿子也投身小说创作,孙女的作文亦因熏陶成绩优异。
(记录者与作家文沁合影)
写作理念与真挚寄语
文沁的写作流程朴实高效:定好主题思想与故事线后打腹稿,再坐在电脑前一气呵成。她坦言,自己善于人物刻画与心理活动描写,得益于反复阅读《红楼梦》——“这本书是我心中最好的大学,教会我做人做事,每次读都有新领悟和触动”。
她鼓励热爱写作却不敢起步的女性,她的建议直白有力:“喜欢就是最好的老师,多看书,坚持写。”她更强调女性成长的核心:“女人一定要努力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致谢读者:创作路上的“同行人”
专访中,文沁多次提及读者的意义:“感谢读者朋友们一直以来的支持——读者的每一次催更、每一条评论,都是我创作最大的鼓励。读者就是我的老师,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也因他们不断成长。”她也特别感谢网络的力量:“是网络让我连接到这个有读者的世界,让我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看见。”
正如文沁在《村妻》后记中所写:“我不是在写小说,我是在给那些被生活掐住喉咙的姐妹们,递一把打开希望的钥匙。”她的创作印证了“文学源于生活”的真谛,她用文字完成命运逆袭,更让作品超越文学本身,成为记录时代女性阵痛与希望的精神档案。(记录者:阿娜巴德)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