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唐山市丰南区元农土壤改良研究有限公司(省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传来捷报:在省、市、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悉心指导下,该公司与唐山海运职业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成功攻克拟穴青蟹在华北地区育苗与养殖的技术难题,填补了华北地区该领域的空白。其 “盐碱稻渔新农技,一田多收带农强” 案例,更是成功入选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稻渔综合种养共富主体典型案例” 推介名单,成为河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案例。
产学研协同发力,打破北方青蟹育养技术壁垒
拟穴青蟹原产于长江口以南沿海地区,对水温、盐度等环境条件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长期以来,长江以北地区冬季低温、水体盐度波动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青蟹养殖产业的发展。
2023 年起,元农公司联合唐山海运职业学院科研团队,共同开展 “北方青蟹全周期育苗养殖技术体系构建” 项目,聚焦三大核心难题展开攻关。在种苗本地化繁育方面,针对传统北方养殖依赖南方长途运输蟹苗(死亡率高达 30% 以上)这一痛点,团队创新研发出 “复合环境因子调控青蟹育苗” 技术,经过无数次试验和调整,成功实现拟穴青蟹大眼幼体繁育。
在养殖模式创新上,结合当地气候特点,构建起 “温棚标粗 + 池塘精养” 的两段式养殖模式。通过提前 45 天在温棚内进行仔蟹标粗,并采用 “五指” 蟹养殖措施,有效缩短了养殖周期,使青蟹规格达到商品蟹标准(单只 300 克以上)的比例提升至 85%。而在生态循环优化方面,集成 “稻 - 蟹 - 虾 - 鱼” 立体种养模式,利用盐碱地水稻种植灌溉水,既降低了水稻养殖用地的盐碱度,又将灌溉水用于青蟹养殖,实现了 “一水多用、一田多收”。
填补华北产业空白,引领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
该项目的成功,打破了 “青蟹不过长江” 的传统认知,实现了三大重要突破。在产业空白填补上,此前华北地区零星的青蟹养殖完全依赖南方野生蟹苗输入,此次本地化育苗技术的成熟,不仅标志着华北地区首次具备青蟹全产业链发展能力,更为华北地区大面积推广高价值水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资源高效利用方面,项目通过 “以渔降盐、以渔治碱”模式,利用水生动物活动改善土壤结构,借助生物排泄物增加土壤肥力,形成的生态循环系统,为华北地区盐碱水域开发提供了技术范本,打造出 “种养结合、循环利用、三产融合” 的唐山模式。
在市场供应优化上,华北地区青蟹消费长期依赖南方调运,本地养殖的规模化推广可使商品蟹上市周期提前 30 天,运输损耗降低至 5% 以内,显著提升了市场供应的稳定性。截至目前,示范区青蟹首批上市商品蟹规格普遍达到 300 克以上,市场收购价稳定在 140-160 元 / 公斤。
全链条技术日趋成熟,示范带动周边区域养殖
通过技术迭代和产业生态构建,元农公司进一步提升了养殖水平。公司利用 “高校 +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的联结机制,形成了 “技术培训 - 种苗供应 - 成品回购” 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带动农户开展区域规模化养殖,实现了 “盐碱地 +” 农业增效与农户增收同步发展,稳步推进了盐碱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展望未来,2026 年元农公司计划开展耐低温青蟹新品系选育,将育苗基地产能提升至 1000 万尾 / 年,实现华北地区青蟹苗种自给率超 90% 以上,辐射带动养殖面积 50000 亩;引入水质在线监测、AI 病害诊断等数字化技术,实现智慧养殖。同时,进一步强化品牌打造,计划申请 “唐山青蟹” 地理标志认证,通过电商平台、冷链物流拓展京津高端市场,并在远期规划建设青蟹深加工生产线,开发蟹肉罐头、甲壳素保健品等附加值产品,提升综合产值效益。预计将带动和引领农户 2000 户,实现增收 5至10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