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公益记录者驱车走访了文安县孙氏镇刘边村九十八岁的抗战老兵徐福顺。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那些皱纹仿佛刻录着七十多年前的烽火岁月。老人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中气十足,那双略显浑浊的眼睛时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1944年的春天,十六岁的徐福顺还是个血气方刚的少年。当时文安县日伪军横行乡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亲眼目睹乡亲们遭受欺凌的徐福顺,毅然加入了任河小队,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老人回忆道:"那时候啥也不怕,就想着把鬼子赶出中国去!"

最让老人难忘的是王各庄阻击战。1944年5月2日,文新大队得到情报,得知日伪军要经王各庄转移。三个大队连夜部署,在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当时担任卫生员的徐福顺,跟着战友们潜伏在壕沟里,从清晨一直等到晌午。

"敌人来了!"老人突然提高声调,双手不自觉地比划着,"二百来个伪军押着十几辆大车,那阵势可大了。"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埋伏已久的战士们同时开火。徐福顺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为受伤的战友包扎伤口,连自己的胳膊被流弹擦伤都浑然不觉。

这场战斗仅用四十多分钟就结束了,消灭了三十多个鬼子,俘虏四五十个伪军。说到激动处,老人拍着大腿:"这一仗打得好啊!把特务头子杨玉启也给打死了,城里的伪军再也不敢轻易出来了。"

但敌人很快展开了报复。大城县日军纠集重兵扑向王各庄,徐福顺和三十多名战友被围困在大尚屯。危急关头,他们躲进了地道。老人描述当时的情景时,声音有些颤抖:"敌人往地道里灌毒气,我们就往最深处躲。多亏救援及时赶到,不然就......"

抗战胜利后,徐福顺在孙氏镇卫生院工作多年,后来回到村里务农。即便年过九旬,他依然关心村里的发展,疫情期间还主动捐款捐物。村干部说:"徐老是我们村的活历史,经常给年轻人讲抗战故事。"

临别时,老人站在院门口久久不愿回去。夕阳下,他的身影显得格外高大。那些血与火的岁月已经远去,但在这位九旬老兵心中,永远燃烧着不灭的爱国火焰。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民族气节,什么是家国情怀。

如今硝烟散尽,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永远怀念那些为民族解放献身的革命先烈。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记录者:张庭怀)

责任编辑: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