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昌秋

7月18日,我终于找到了这首不是诗的“诗”,那是自己心目中的“长城砖”。在2002年第3期《唐山视听通讯》上,它悠然自在地躺在那里,正在等我去寻找。

1998年的五四青年节,我策划组织了唐山市广播电视局的首屇“青春诗会”。诗会以电台、电视台、电视报的青年新闻工作者为主体,与自己的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朗诵自己创作的作品或其它作品,效果非常好,连续搞了3届,也成了广电的品牌。

到了第四年的时候,我提出到基层去办诗会,这样既能扩大影响又有了广泛的交流。然后,我策划在李大钊纪念馆”举办第四届“青春诗会”。年轻的编辑、记者们先参观了大钊先生的生平事迹展,再次学习了他的人格风范,感受“铁肩担道义”的精神,深入了解了他短暂而伟大的一生。然后,新闻人与讲解员同台朗颂,把诗会推向高潮。

2002年4月,熊国祥副局长说要操办第五届“青春诗会”,让我再做策划,希望有新创意。当商定好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时,我马上出了主意,说完后领导们都非常赞成。于是,我去唐山西郊的苗圃场选了一棵柏树,还制作了大理石标志,又带介绍信去县里文管部门求了一块长城砖,同时谋划了与纪念馆讲解员的合作。当天在纪念馆的草坪上,双方人员一起植下了“冀东抗日纪念柏”,我和另一位领导向纪念馆捐赠了喜峰口长城砖,馆方给我们颁发了捐赠证书。这个活动北京市政协原主席参加,团中央领导出席,在纪念馆馆史上创下了多个第一,国家、省、市十几家媒体报道。

2014年,在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的时候,我为唐山一所高校策划、组织、创作、完成了《我们家乡的抗战胜迹图》,并将几张图分别捐赠到唐山博物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被媒体称为开了先河。

在诗会的筹备过程中,熊局长说朗颂的作品中没有原创。我就连夜写了这首《掉角的长城砖》,由广播电台著名的播音员黎阳朗颂。最后,他得了一等奖。其实,我不懂诗,更不会写诗,当时只是为了应景完成任务,但却是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表达。诗会结束后,局里的内刊《唐山视听通讯》刊登。

前些日子,有老师说暑假要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我又想起了这块“长城砖”,但翻遍了书刊,还是没有踪影。我打电话给刊物的现任主编,说了大概时间,但因年久无存档,结果没有查到。后来我想到了老主编袁晓波大姐,正好她有存刊。大热天她到家里的地下室翻找,弄得满身大汗。因我记错了年份,大姐多费了不少力气。最后,终于在2002年的刊物找到了这块“长城砖”。她当即拍照发给我,见“砖”后,我一时还挺兴奋,这也是一段美好的记忆。

著名诗人徐国强说:“掉角的长城砖,这个角度很新颖,这种寓意很深刻,非常有价值!”现在我拿出这块“长城砖”,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掉角的长城砖

——为第五届“青春诗会”而作

葛昌秋

贴过爷爷的脊背

看过滚滚狼烟

听过铁骑突出刀枪鸣啊

一块掉角的长城砖

在新世纪的五月

从喜峰口到抗战纪念馆

为历史证明

向青春诉说

与英烈相伴

 

一个个无言的烈士英名

仿佛是一双双明亮的眼睛

从老龙头到嘉峪关

从秦始皇到孙中山

从当家作主到改革开放

掉角的长城砖啊

感触了一个强大脉博的律动

一个民族的心音

向世界宣言

我是中国人

中国人民不可欺

中华民族不可辱

自豪中带着神圣和勇敢

 

回望历史的窗口

潘家峪的惨案

南京城的大屠杀

万民劳工的灾难

活人实验和细菌战

还有不能忘却的9.18那天……

从东北到海南

滦河水啊宝塔山

你可曾记住

多少儿女惨遭涂炭

一场场

一幕幕

一件件

撞击心灵的记忆

激腾满腔的热血

我们一起撕裂胸襟

向着东边挥拳呐喊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日立 松下抹不平家仇国根

丰田 三菱拽不动历史倒转

侵略者自有侵略者的本性

面对一切豺狼走狗

我们高举起大刀

向鬼子们的头上砍

几页教科书的乱翻

几个腐臭灵魂的参拜

招来几只苍蝇上下乱窜

跪下

跪下

跪下

在中国人民面前

岂能容你一派胡言

掉角的长城砖啊

方方正正

撑起一世尊言

 

抖落战争的尘埃

先烈的身驱托起一轮朝阳

掉角的长城砖啊

没有铲去白色的灰斑

历史画上一个句号

历史又掀开一个新篇

放飞 21只白鸽

种值 21 棵橄榄

在中华文明的史册上

书写一个个方块字

标一个逗点

做一棵小树吧

在长城的北边

为掉角的长城砖遮挡风寒

擎起鲜红的旗帜

咏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让青春与希望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