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风气的优劣,关乎每个个体的生活质量,更影响着群体发展的方向与活力。而社会风气的培育,根基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素养与道德作风。正如《作风是人品性的素养》中所阐述的,作风、素养与品德三者层层递进、紧密相连,个人层面的作风建设,正是推动社会良好风气形成的核心动力。
文中深刻揭示了作风与素养、品德的内在逻辑:作风是素养的“外在投射”,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实则是其知识储备、思维方式与能力水平的直观体现;素养是品德的“生长土壤”,包含价值观与判断力的素养,决定了品德的境界与走向;而品德高尚者,必然以优良作风为“底色”,脱离作风支撑的“高尚”,不过是空中楼阁。这种逻辑清晰地告诉我们:个人作风的锤炼,从来不是孤立的“修身”,而是与品德养成、素养提升相辅相成的过程。
从社会视角看,个人作风的聚合便构成了社会风气的基石。当个体普遍以严谨务实、担当守责为作风准则,社会便会形成“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的信任氛围;当“利他”“守正”成为多数人的品德追求,歪风邪气便难以滋生。文中特别指出,即便素养深厚、品德高尚者,也可能在“街头巷尾的琐碎诱惑”“名利场的浮华迷障”中动摇,这更凸显了“内外兼修”的重要性——既要个体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坚守本心,更要群体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让优良作风成为社会共识。
这种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洞察,在文中的诗作中亦有生动体现。《境中观心》以“风清气正需共筑”点明群体责任,《坚守本心、正气凛然》则以“寸心坚处即长城”歌颂个体坚守的力量。二者共同指向一个结论: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始于每个人对自身素养与作风的打磨,终于群体对正向价值的共同守护。
加强个人素养与道德作风建设,因此不仅是个体完善自我的途径,更是每个社会成员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唯有每个人都成为优良作风的践行者、传播者,方能让正气充盈社会,让文明滋养人心。
附:《作风是人品性的素养》
作风、素养与品德三者紧密相连,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内在品质的核心。一个人的作风直接体现其素养,而素养的高低又决定了品德的境界,反过来,品德高尚者必然拥有优良作风。这种内在逻辑,凸显了作风建设对于个人与群体的重要性。
一、作风是素养的外在投射
素养是一个人在长期学习、实践中形成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思维方式,而作风则是这些内在素养的外在表现。正如“行为是思想的影子”,一个注重细节、严谨务实的人,其作风往往体现为做事有条理、不敷衍;反之,若素养中缺乏责任意识,作风上便可能表现为推诿拖沓。可以说,作风是素养的“镜子”,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作风,就能直观判断其内在素养的成色——是深厚扎实,还是浮于表面。
二、素养是品德的基础支撑
素养不仅包含知识与能力,更涵盖了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标准,是品德生长的“土壤”。当一个人具备较高的素养——比如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强烈的同理心,其品德自然会向高尚倾斜。例如,具备社会责任感素养的人,会主动关注他人需求,在行为上体现出善良与担当,这正是品德的外化;而若素养中缺乏对道德底线的认知,对“何为应当”“何为不可”模糊不清,品德便容易出现偏差,甚至陷入失范的泥潭。
三、品德高尚者必以优良作风为底色
品德高尚的核心是“利他”与“守正”,这种内在追求必然要求与之匹配的作风。一个心怀公义的人,作风上会表现为公正无私、不徇私情;一个坚守诚信的人,作风上会体现为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优良作风是品德高尚者的“标配”:没有踏实的作风,“为民服务”便会沦为口号;没有正派的作风,“坚守原则”便会成为空谈。脱离了作风的支撑,所谓的“高尚品德”便成了空中楼阁,难以经得住现实的检验。
四、作风建设的深层意义
作风建设绝非简单的行为约束,而是关乎个人成长与群体发展的根基工程。
从个人层面看,作风建设是提升自我、完善品德的必经之路。通过规范言行、锤炼作风,能倒逼个人主动弥补素养短板——比如为了克服“敷衍”的作风,会倒逼自己培养“认真”的素养;为了改变“推诿”的习惯,会倒逼自己树立“担当”的意识。最终,在作风与素养的相互促进中,滋养品德,实现人格的成熟与完善。
从群体与社会层面看,作风建设是凝聚信任、推动发展的基石。无论是团队、组织还是社会,当其中的个体普遍拥有优良作风,便能形成“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的默契,减少内耗、提升效率;反之,若不良作风蔓延,便会滋生猜忌、涣散人心。可以说,优良作风是群体的“粘合剂”,能让个体力量汇聚成推动整体良性运转的合力。
五、环境之惑与坚守之道:作风建设的现实考验与应对
即便作风、素养与品德形成正向循环,人仍难脱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多元意识形态交织的现实中,“街头巷尾”的琐碎诱惑、“名利场”的浮华迷障,往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冲击着人的内心防线。
有时,即便素养深厚、品德素来高尚者,也可能在特定环境的持续裹挟下,因潜意识中未被察觉的欲望暗流(如对捷径的渴求、对虚荣的妥协)而动摇,甚至暂时丧失理性的判断。这并非否定素养与品德的力量,而是提醒我们:人性的坚守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静态结果,而是需要在动态环境中不断校准的过程。
因此,作风建设更需“内外兼修”:对内,要时刻警醒自我,在欲望萌发时守住本心,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持续锤炼作风,筑牢品德根基;对外,则需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群体环境——当周围的人普遍以优良作风为准则,个体的坚守便有了更坚实的土壤,少了“孤身陷迷踪”的孤独与艰难。
唯有如此,才能在复杂环境中始终保持作风的端正,让素养与品德真正成为抵御诱惑的“压舱石”,实现个人与群体在考验中的共同成长。
《境中观心》
作风本是素养影,品德原从内里生。
如兰似玉人前立,谁料风来也动容?
街头巷尾多纷扰,名利场中诱惑浓。
纵有冰心昭日月,也恐微尘落玉容。
潜意识里藏沟壑,欲望暗潮潜夜涌。
一念之差失常态,方知守心比山重。
风清气正需共筑,莫让孤身陷迷踪。
内外兼修固根本,始能屹立浊流中。
《坚守本心、正气凛然》
廉洁自爱需树心,
正气傲然品行正。
历尽苍穹志不改,
敢为天下立傲气。
尘网千重难蔽目,
心灯一盏自昭明。
不随流俗趋浮利,
独向清晖守本真。
身经百态情如昨,
步踏千山节愈贞。
莫叹周遭风不定,
寸心坚处即长城。
功过是非留史笔,
荣枯宠辱付流波。
此生唯抱丹诚在,
敢对青天唱浩歌。
总之,作风建设看似是对行为的规范,实则是对人品性的雕琢。它连接着素养的积累与品德的养成,是个人安身立命、群体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