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言(孙静)
天安门广场上红旗招展,金色数字“1945-2025”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两侧熠熠生辉,诉说着中华民族历经烽火硝烟走向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
202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场世界瞩目的大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切缅怀,对和平的坚定守护,更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其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决心的庄严宣誓。
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竖立的现代化大屏幕,双向六车道的长安街整洁有序,历史博物馆前破例开辟的观礼座位——这一切都预示着这将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盛大典礼。
1 历史回声,穿越80年的苦难与辉煌
80年前的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正式结束二战。根据国际法规定,9月3日被确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体现着对国际法律程序的尊重。这一天,标志着中国14年抗战(1931-1945)的终结,3500万同胞的牺牲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牵制了日本法西斯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段历史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中,也成为激励后人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纪念大会现场,千余名官兵组成的新中国阅兵史上规模最大的联合军乐团,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演奏大家耳熟能详的抗战经典曲目,和大家共同追忆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缅怀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自由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先烈。
2 阅兵现场,展示捍卫和平的强大力量
阅兵活动按照阅兵式、分列式两个步骤进行,时长约70分钟。其中,阅兵式环节,受阅部队在长安街列阵,光荣接受检阅。分列式环节,按空中护旗梯队、徒步方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空中梯队的顺序,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
这场阅兵编设45个方(梯)队。空中护旗梯队由多型直升机组成多个编队,以护卫旗帜、编成字符、悬挂标语等方式,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日益繁荣昌盛、军队不断发展壮大,向全世界昭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
徒步方队体现的是“一老一新”特点。“一老”就是抗战老部队,受阅人员主要从前身为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单位以及抗日根据地所在省份民兵为主抽组;“一新”就是军事力量结构新布局,包括“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
战旗方队代表的是浴血于抗日烽火的功勋荣誉。从无数英雄和众多功勋荣誉旗帜中,区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部队,遴选具有典型意义的旗帜,由所在单位官兵擎旗受阅,寓意着伟大的抗战精神接续传承,人民军队无畏艰难、奋勇直前。
3 钢铁洪流,彰显现代化国防力量
装备方队按照实战化联合编组,编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等。不少是代表现代战争形态演变的最新装备,还有一些是国之重器,充分展示我军制胜现代战争的强大能力。
空中梯队按照模块化、体系化编组,由先进的预警指挥机、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组成。基本涵盖了我军现役主战机型,很多是大家关注的明星装备,还有一些是首次公开亮相,充分展示我军空中作战力量的跨越式发展。
这些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展示,不仅展现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实力,也体现了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从当年的“小米加步枪”到今天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人民军队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能够有效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强大力量。
4 铭记历史,从苦难辉煌中汲取智慧
抗日战争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面对的是经过现代化改造的东方帝国主义强国日本。然而,中国人民凭借坚定的民族信念和顽强的斗争精神,最终赢得了这场事关民族存亡的战争。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制度要有效,需满足三点:政治上有限而有力(能征善治且受制衡);经济上产权稳定、税制顺应货币化与流动性;军事上成本可控且边疆适配。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也是政治制度、经济组织和民族精神的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广泛动员和组织了人民群众,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才能形成真正的铜墙铁壁。
5 和平发展,中国为世界作出新贡献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盛大的阅兵仪式,展示的是中国维护和平的决心和实力,而非炫耀武力或延续仇恨。通过纪念胜利,中国向世界传递“铭记历史、守护和平”的信念。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始终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是全球稳定因素的增强。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护航和人道主义救援等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6 精神传承,凝聚民族复兴磅礴力量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种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辜鸿铭老先生曾说过:“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这种力量在抗战时期表现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在今天则表现为推动民族复兴的创造精神。
新时代的中国,更需要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种精神力量是我们面对一切挑战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
直升机空中护旗梯队率先飞过天安门广场,多型直升机组成编队以护卫旗帜、编成字符、悬挂标语等方式,向世界昭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
80年过去了,天安门广场上的金色数字“1945-2025”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数字不仅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更指引着未来的方向。从抗战胜利到民族复兴,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这场阅兵串联起抗战80周年以来的完整脉络,成为民族整体记忆的难忘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