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之初,湖州暑气未全消,傍晚六点半钟,爱山广场已是人影憧憧。市慈善总会举办的第十一届嘉年华公益慈善活动,正于此处热热闹闹地开着。广场上灯光初上,照得每个人的脸上都显出一种柔和的色彩来。

弘宇公益志愿者协会自然也在此列。他们支起几张长桌,桌上排列着几十盒盛满了刚刚熬好的绿豆汤。这绿豆汤熬得恰到好处,绿豆已然开了花,却又不过分烂糊,汤色清亮,冰冻一下,微微透着些绿意,上面浮着几条红丝绿丝,红绿相映,颇是好看。

志愿者们皆穿着统一的红色马甲,胸前印着“弘宇公益”四个黄色字样。他们忙碌着,有的整理装盒,有的分发,有的则维持秩序。一位年长的志愿者,头发已经花白,却精神矍铄,手持一盒一盒的绿豆汤,动作既稳且准,一一整齐放在桌子上。“老人家,来一碗解解暑吧。”一个年轻志愿者招呼着路过的一位老者。那老者起初有些犹豫,终是接过纸,盒杯,小心翼翼地啜了一口,顿时眉眼舒展,连声道好。

又有母亲带着孩子前来,小孩踮着脚尖,眼巴巴地望着那绿豆汤盒。志愿者便特意给孩子多给了一份绿豆汤,小孩捧着盒杯,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我走近志愿者们的摊位,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绿豆特有的清香,夹杂着些许冰糖的甜味。这气味不浓烈,却丝丝入扣,钻进人的鼻腔,勾起儿时夏日母亲熬绿豆汤的记忆。“我们已经准备了近千份绿豆汤,”弘宇协会的负责人告诉我,一边擦拭着额上的细汗,“绿豆都是精心挑选的,提前泡发,慢火熬煮,既保持了绿豆的营养,又能消暑解渴。”

广场上的活动丰富多彩,有歌舞表演,有慈善义卖,有义诊服务,然而弘宇公益的绿豆汤摊位前,始终排着不长不短的队伍。人们手握一杯微温的绿豆汤,有的当即站在一旁饮用,有的则端着杯子继续逛各个展位。

一位中年男子喝完绿豆汤,仔细地将盒杯扔进分类垃圾桶,悄然离去。这般情景,一晚上竟发生了多次。夜色渐深,广场上的灯光越发亮了起来。千余杯绿豆汤几乎分发殆尽,志愿者们方才得以稍事休息。他们互相望着对方疲惫却满足的神情,不禁相视而笑。这一碗碗看似平常的绿豆汤,连起的却是人与人之间最朴素本真的关怀。

湖州这座古城,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而今夜在爱山广场上,它又多了一重温度。这温度不在多么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恰藏于一杯微甜的绿豆汤中,藏于志愿者被汗水浸湿的红马甲中,藏于市民饮汤时那舒展的眉宇间。已而夜深,活动渐散,志愿者们开始收拾器具。那只只泡沫箱已然空空如也,唯独留下清甜的余香,萦绕在初秋的晚风中,久久不散。

明日太阳照常升起,生活中仍有诸多艰辛与不易。但今夜这一碗绿豆汤所带来的片刻清凉与甘甜,或许会留在许多人的记忆里,成为他们对这座城市温情的一种念想。慈善之道,大抵不在于一时一地的轰轰烈烈,而在于这般细水长流的坚持与传递。弘宇公益的志愿者们深知此理,故而年复一年,出现在需要他们的地方,用最朴实的方式,践行着“弘善扬德,宇内同心”的承诺。爱山广场的灯光次第熄灭,而湖州城的温暖,却由此蔓延开去,不止不息。(记录者: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