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学院潘家戴庄大思政课散记
葛昌秋
9月7日是白露,也是天安门广场阅兵后的第一个星期天。
中午时分,在唐山市滦南县的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里,临时支起的两个大铁锅牵住了人们的目光,马上就成了村里的新鲜事儿。锅下红红火火,锅里热气腾腾,艳阳中的院子里不仅热情洋溢,而且香味四溢。
一旁的圆桌上摆放着鲜鲜嫩嫩的蔬菜,还有瓶瓶罐罐的佐料。不年不节的,这家人为啥如过节似的忙活。当一群人走进小院,顿时,点赞和欢笑化解了“掌勺大厨”的汗水,一下直奔主题:让大学生们尝尝咱们的农家饭。
上午到“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进行现场教学后,唐山学院的师生们来此接续课程,30多名大学生和10位老师共同感受农家的新生活,完成一堂秋天里的大思政课。
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葛昌秋摄
1942年12月5日,日本鬼子在潘家戴庄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惨案,杀害了1280个无辜的老百姓,其中25户人家被灭绝。侵略者惨无人道,枪杀、毒打、活埋村民,甚至在磟碡上摔死幼婴……至今,千人大坑里具具遗骨向世人诉说着日寇的残暴行径,而罪祸首就是臭名昭著的日本战犯铃木启久。看到这一场景,学生们悲愤难已,默默中眼里转了泪花:这又是一笔血债!在现场,学生们点燃一根根蜡烛,缅怀罹难的同胞们。
“面对日寇的侵略,冀东军民团结起来,拿起武器与全国人民一道进行抗战。”安雅丽老师专门介绍了复仇团,大学生李佳诚当场讲述了高小安烈士参加复仇团英勇杀敌的故事。
大学生们认真听讲解。葛昌秋摄
戴成龙是一位退休的教师,潘家戴庄是他的出生地。作为当年惨案幸存者的后人,他遍访幸存者,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编著出版了《潘家戴庄惨案与战犯铃木启久》。他结合自己的采写经历,向大学生们讲解了正义的审判的内容,把战犯的罪恶呈现给大家,令大学生和老师们义愤填膺。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为和平讨回了一笔笔血债。
戴成龙老师介绍正义审判的过程。 葛昌秋摄
然后,学生们分成几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作业。他们先是讨论定出题目,再弄文字选场景。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出发,把触动心灵的感悟,以不同的视角拍摄视频,既是课堂的收获,也是汇报传播的作品。一时馆内的寂寞被唤醒,许多文物和图片都进入学生的视野,变成独特的视频,传递着民族的情感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作业。 葛昌秋摄
另外几个学生随戴老师到县城,专程去看望了93岁的齐广珍老人,他是当年大惨案的幸存者。学生们坐在老人身边,听他讲述了记忆中的情景,当时他父母和弟弟妺妹4口人遇难。长大后老人成了家,养育了8个儿女,现在过着幸福的日子。老人嘱咐学生们千万别忘了过去,一定好好学习为国家出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郭坤,是这堂大思政课的设计者,她向大学生们提出了要求:“把爱国热情变成爱国行动!要做历史记忆的传承者;强国路上的奋斗者;和平正义的守护者。”
93岁的齐广珍老人讲述当年的情景。 葛昌秋摄
从纪念馆沉重的历史教科书,到青纱帐环绕的新农村,学生们带着惨痛的记忆,走进了时代的现实。人们总说在成长的路上,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缺一不可,捧着课本和端起饭碗同样是大思政课的重要章节。
当得知大学生们来自己的老家上课,温占刚跟郭坤说:“孩子们到咱们家了,咱俩尽尽地主之谊,让他们看看文明村东染各庄,了解了解新农村。”他和郭坤是一对伉俪,学的也是历史专业。曾当过老师后又成了公务员的温占刚,深知大思政课的作用,也深感讲好了非常不易,绝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社会化的长期任务。所以,他特别支持郭坤的工作。
温占国成了“大厨”。葛昌秋摄
为了给学生们准备这堂“物质课”,温老师列出食谱菜单,夜里醒来还在琢磨:既要有地方特色,丰富多彩。又要有家的味道,简单可口。他开车去丰润选定豆片,到朋友家挑好猪肉,又弄来新鲜的蔬菜……主食米面都有,还特意蒸了红薯、南瓜、煮了花生、炸了油饼,甚至还有年轻人喜欢的开胃零食和瓜子。他亲自主厨,忙得大汗淋漓,却兴致勃勃。家里的大哥大嫂、堂兄堂弟夫妇都来帮忙,古稀之年的老父亲也没了闲功夫,从地里拔了花生,把家里最好的东西都拿了出来。为了这顿农家饭,温家成了“全家总动员”,父子齐上阵,一切都是为了这群孩子们!
小院里支起大锅。葛昌秋摄
同是滦南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毛凤萍对家乡的民风民俗特别熟悉,她觉得这种待人接物的风尚,是超出亲情友情的真诚和热情,不仅是当年老区人对八路军的那种情感的传承弘扬,也是新时代富起来的农民文明素养的真实写照。她说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科书,但亲自体验胜过说教,而眼见为实才能根植人心。“兵民是胜利之本”,军民鱼水情更深,人民是最坚实的后盾。“这是让学生们感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深刻意义。”
老师们“热情服务”。 葛昌秋摄
大一新生李佳兴平时喜欢历史,一入学他主动要求当“纲要课”课代表。他第一次这么近距离了解这场灾难,“这比课本上写得更触目惊心,让人记忆深刻。”他告戒自己:“勿忘国耻!勇于担当!”
从潘家戴庄回来后,外国语学院大二学生李冠延写了心灵札记,他给老师发来微信:
“踏入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时光仿佛凝固在1942年那个血腥的冬日。千人坑中累累白骨无声控诉着那段残酷的时光——无头的骸骨诉说着斩首的暴行,开裂的头骨记录着铁器重击的瞬间。幸存者的证词字字泣血,将日军的暴行刻进每个参观者的心灵深处。这些具象的历史证据比任何教科书都更具冲击力,让人切身感受到和平的代价。”
走过历史,勿忘国耻! 葛昌秋摄
“这次实践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与传统课堂讲授相比,现场的震撼力无可替代。在纪念馆肃穆的氛围中,透过实物、影像和幸存者声泪俱下的证词,历史不再是课本上寂静的文字,而是化作直击心灵的鲜活记忆。老师现场的讲解与场景交融,让那段民族苦难史变得可感可触,这种沉浸式体验远比教室里的理论讲授更加深刻动人。”
“而这段历史于我而言,还有着更为切近的血脉联系。我的曾祖父年轻时在大城县东桑生村被日寇抓走,面对严刑拷打,鬼子逼问八路军下落,他以血肉之躯守护秘密,宁死不屈。在遭受非人折磨后,他匍匐爬行到邻村才获救。这份深植于家族记忆中的坚韧与勇气,正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抗日精神的缩影,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何为民族的脊梁。”
记住充满血泪的数字,化为爱国的力量! 葛昌秋摄
“中午在东染各庄,郭老师家大锅里飘出的饭菜香与上午肃穆的历史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筷一箸间,我们不仅品尝到了家的味道,更感受到了历经磨难后一代代人生生不息的生活力量。这种从历史伤痛到现实温情的转换,仿佛是中国从屈辱走向新生的微缩景观。”
“回看9月3日阅兵式上现代化的钢铁洪流,再看潘家戴庄的惨痛历史,这种对比令人震撼。从任人宰割到自立自强,中国走过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今天的战机呼啸、铁甲铿锵,正是对历史上那些无声骸骨最有力的告慰。”
“历史不应只是记忆中的伤痛,更应是走向未来的启示。潘家戴庄的惨案告诉我们,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从未远离。而今日中国的强盛则证明,唯有自强不息才能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走出纪念馆,阳光正好,我们当铭记:每一刻岁月静好的背后,都曾有人付出过生命的代价。这份记忆,应当化为维护和平、共创未来的力量。”
学生献上小花谢老师! 葛昌秋摄
看到这些文字,老师们很欣慰。这也是来潘家戴庄上这堂大思政课所求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菁认为,九三阅兵全球瞩目,非常令人振奋。在大学生中反映强烈,形成了昂扬向上的气势,但仅仅停留在激动和感动还远远不够,怎样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去感悟,用宏大叙事主题,反映历史人文风貌。用具体实事主导,蓄积时代精神力量。这是我们走出校园,走进现实上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的初衷。
【采写手记】
饭碗中的情与理
——再谈用心做思政课
葛昌秋
一顿农家饭,蕴含着百姓的情感,体现了家庭的境界,折射出社会的温度。因为,不管什么时候,人们都十分看重手中的饭碗,把饭碗当成了头等大事。可就是这个小小的饭碗,却盛着一个个大道理。其既有接地气的朴素感性认知,又有高大上的理性思考,有着不尽的智慧和力量。
打江山,为的是饭碗,目的是让人们能有饭吃。当年老百姓把最后的一把米熬成粥,也要送给子弟兵。为的是一个民族强盛,一国人民的福祉。
治江山,为的是饭碗,目的是解决温饱的大事。从吃饱到吃好,完成一个质的飞跃,让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信仰更加坚定,方向更加明确。
守江山,为的是饭碗,目的是富起来和强起来。常言道:创业难,守业更难。面对纷繁复杂多变的形势,如何能屹立于世界舞台,培养和拥有优秀的接班人,是未来赋予的责任。
当你选择或放弃的时候,就要充分掂量自己的饭碗,到底能吃几碗干饭。做人做事要凭良心,要讲究良知为本,绝不能“端起饭碗吃肉,放下饭碗骂娘”。
所以,思政课既讲情,也更讲理,犹如这顿农家饭,一定要用心去做,用事证明。因为“一个行动胜于一沓纲领。”
五星红旗永飘在心! 葛昌秋摄
温占刚一句 “孩子们到咱们家了”,他把大学生们就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把家长的情感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女儿今年刚考上大学,她未入校门,就“近水楼台”与大学生们一起上了这堂大课。同时,父母的言行和良好的家风,从潜移默化的渗入,变成了立杆见影的带动。这是父母的良苦用心。
作为唐山学院的省级师德标兵,郭坤和她的同事们带着感情上思政课,揣着希望建坐标系。用心把“思政情感”融入课堂,用事把“情感思政”植入实践,使家庭、学校、社会都成为大思政课的“主战场”。因此,我们的大思政课要经常在校园外“安营扎寨”、“支锅造饭”,把给学生的饭碗不仅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还要使碗里更充盈起来。同时知晓只有众人拾柴,方能众志成城。
思政课重在创新,而重中之重就是实效。为学生们成长提供精神与物质的丰富营养,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大学生们既是父母的儿女,又是国家的孩子,更是未来希望的力量。
责任编辑: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