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画家张立国结束了为期五日的迁安写生之行。返程时,他的行囊里装着数幅浸着山野气息的画稿,言谈间更满是对山水、对艺术的新悟。这场与自然对话、与同道切磋的旅程,于他而言,既是一次笔墨寻源,更是一段艺路新程的启幕。

 

 

 

“案头笔墨久了,总怕笔尖少了自然的‘呼吸感’。”谈及此次写生的初衷,张立国坦言,国画创作向来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闭门造车易失灵气,唯有走进山水间,亲眼见山石肌理、亲耳听云水流淌,笔墨才能接上天地的气韵。

 

 

 

迁安的山水,恰是这份“气韵”的绝佳载体。不同于江南山水的婉约秀润,这里的山带着北方大地独有的沉厚苍劲,石棱如刀刻,松枝迎风向阳;水则清冽澄澈,绕山而行时在卵石间淌出细碎声响。张立国回忆,初入山径时恰逢晨雾未散,黛色峰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远岫如墨,近岭含青,恍惚间像极了古画意境,却又多了鲜活的烟火气”。

 

 

 

为了捕捉这份“鲜活”,他曾在枫林中伫立整日,从晨光熹微到日影西斜,静静记录枫叶由浅红转深红的渐变。“往日在画室里反复调试的色彩,在自然里找到了最妥帖的答案。”张立国笑着说,迁安的一峰一石、一草一木都在提醒他:画山水不必拘泥程式,让眼睛追着光影走,让笔尖跟着心境行,方能藏丘壑之魂。

 

 

 

这场写生之旅的惊喜,更来自与画界同道的每日画后的切磋分享。此次与张立国结伴同行的,还有国家一级美术师郑建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周祖光两位艺术大家。五日间,老师们常于迁安亭台或溪畔煮茶论画,临景挥毫。“郑建中老师笔下的亭台楼阁,把迁安景致里的‘点睛之笔’写活了,飞檐、雕梁的气韵细节,看一眼便知功力深厚;周祖光老师刻画山石肌理时,笔墨晕染间尽是自然之趣。”说起两位同行者,张立国满是敬佩。他坦言,往日研学多是独自与山水对话,偶有困惑难寻突破口,而此次在实景中伴于两位老师身侧,看他们以各自笔墨诠释景致,“没有刻意的指教,却如春雨润物,让技法与山水豁然贯通一二。”

 

 

 

光阴转瞬即逝,于张立国而言,迁安的意义早已不止于画稿上的山河。“山水给了我笔墨灵感,同道给了我思路启发,艺术的精进本就是这样,自然馈赠与同道滋养缺一不可。”他望着行囊里的画稿,眼神笃定,“往后执画笔,迁安的石、迁安的水,还有与老师们切磋的点滴,都会是笔下的底气,陪着我在山水书画之境里,接着寻笔墨新境。”

 

画家张立国,河北唐山人,中华艺术名家联谊会秘书长,中国公益记录者在线编委会成员、书画家事业中心主任,承德庙子沟乡希望小学名誉副校长。一级美术师,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唐山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连续两年被中国电视台教育频道春节联欢晚会颁发奖章和证书被授予爱心书画家称号。唐山社区教育学院授予社区文化艺术先进个人。

责任编辑: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