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节日氛围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在这举国上下欢庆"双节"的美好时节,9月28日起连续三天,霸州市南豪家务村的河北梆子剧场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座承载着百年戏曲文化的村庄,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庆祝佳节。
村中传承百年的河北梆子剧社为父老乡亲们献上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义务演出。《大登殿》的帝王将相,《喜荣归》的民间智慧,《打金枝》的宫廷恩怨,《陈三两》的市井传奇,这些经典剧目轮番上演,让观众们大饱眼福。演员们身着传统戏服,唱念做打间尽显河北梆子的独特韵味。
演出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戏迷们纷至沓来。剧场内座无虚席,掌声不断。老人们听得如痴如醉,年轻人拿起手机不时的拍照,也沉浸在这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台上演员倾情演绎,台下观众热情呼应,共同谱写了一曲乡村文化振兴的动人乐章。
据了解,南毫家务村的河北梆子艺术传承已有百年历史。据老团长王金燕回忆,这门传统艺术始于1912年民国初年,在郝香九等老一辈艺人的启蒙下,河北梆子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那时的学习条件极为艰苦,年轻人们白天务农,夜晚借着油灯的光亮,跟随老师一字一句地口递学习唱腔、身段。1952年,以王金燕、邱进泉为代表的第二代传人开始学艺,他们秉承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精神,在田间地头也不忘吊嗓练功。这种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让河北梆子的精髓得以完整保存。
1964年文革期间,传统戏曲遭遇寒冬。但艺人们并未放弃,而是以改编样板戏的方式延续着艺术生命。转机出现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文艺政策的放宽,河北梆子这门古老艺术重获新生。在邱万起、马俊德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刘金德、苗书深、陈素芬等新一代演员接过了艺术传承的接力棒,从唱念做打到甩袖、吊嗓,每个基本功都需要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让古老的梆子腔再次响彻乡间。80年代初在霸州万人礼堂的演出,不仅收获了如雷掌声,更标志着这门艺术重新获得认可。
如今,南毫家务村河北梆子剧社不仅保存着百年历史的戏箱、帽箱、锣鼓等珍贵文物,还珍藏着百余件传统戏服和古老的手抄剧本。这些实物见证着这门民间艺术生生不息的传承历程,也承载着几代艺人坚守传统文化的执着精神。
这场演出为村民们不仅带来了节日的欢乐,更重要的是让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找到了新的生命力。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接纳尤为可贵,他们将成为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作为燕赵文化的瑰宝,河北梆子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南豪家务村通过举办演出活动,既守护了文化根脉,又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时代气息。相信,在各级政府及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项非遗艺术必将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为乡村振兴增添文化底蕴。(记录者:张庭怀)
责任编辑:丁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