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北京,阳光洒满国家会议中心的长廊。我怀揣着来自太行山的故事,步履匆匆,心潮翻涌。转角处,一位身着中山装的长者迎面走来——面容慈祥如太行暖阳,步态沉稳似渠水从容,眉宇间一股浩然正气令人心折。就在他转身的刹那,我几乎屏住呼吸:这分明是从历史相册中走出的朱德总司令!

“王伍福老师!”我不由唤出声。这位“全国第一朱德特型演员”停下脚步,温暖笑意从眼角漾开:“你好啊,年轻人。”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在五月春光中悄然开启。

光影铸魂:以生命刻画信仰

四十余载春秋,119部影视作品——王伍福的艺术生命已与朱德元帅的形象水乳交融。从1979年第一次在话剧《平津决战》中喊出“朱老总”,他将元帅从井冈山走到天安门的每个重要时刻,都镌刻在光影之中。

“每次穿上军装,都像一场庄严的仪式。”王老师的声音低沉有力,“康克清大姐紧握我的手说:‘你要把朱老总的精神传下去。’这句话,我用一生来践行。”为了真正“成为”朱老总,他把家变成朱德的影像博物馆,连一个抬手、一个眼神都要揣摩千百回。2001年拍摄《朱德元帅》,他从青年演到暮年,用整个灵魂完成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对话。

精神共鸣:太行山与井冈山的交响

“你是林州来的?”得知我来自红旗渠故乡,王老师眼中顿时闪光:“红旗渠!那是刻在太行山石壁上的史诗!”我向他讲述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十万林州儿女,以血肉之躯在最原始的镐凿钎撬间,硬是在太行悬崖绝壁上开凿出1500公里的“生命之河”。十年鏖战,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不仅引来了漳河水,更孕育出感天动地的红旗渠精神。

“这精神,与朱老总毕生信念何其相似!”王老师动情地说,“朱老总在井冈山垦荒,在南泥湾屯田,靠的就是这股自力更生的倔劲。红旗渠精神,正是革命精神在和平年代最绚丽的绽放。”

说到动情处,他目光望向远方,仿佛回到《长征》拍摄现场:“雪山脚下,我们冻得发抖,老乡们连夜熬煮姜汤,一碗碗送到手中。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军民鱼水情’。”这份情,与红旗渠建设者的奉献交相辉映——27岁的吴祖太将青春定格在渠线上,“飞虎神鹰”任羊成悬身百米高空除险,县委书记杨贵与民工同啃窝头、同睡工棚……这些闪光的名字,如太行山岩,铸就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薪火相传: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我兴奋地分享新时代的红旗渠故事:数字孪生技术为“人工天河”装上智慧大脑,青年创客在精神感召下投身乡村振兴,“渠三代”任斌强仍在悬崖上续写祖辈传奇。王老师频频点头,眼中欣慰闪烁:“太好了!红旗渠精神从来不是博物馆的展品,它在新时代土壤中开出了更灿烂的花朵。”

谈及使命,这位77岁的老艺术家语气坚定:“我们文艺工作者要做精神的守护者。我演了一辈子朱老总,就是要让子孙后代记得:我们是谁,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他多次前往朱德故里仪陇县,与那片土地结下深情——1999年,仪陇县委县政府赠他一面锦旗,上书:“王伍福同志是仪陇人民的儿子。”这份来自老总家乡的认可,被他视若珍宝。“这份情,比任何奖杯都珍贵万千。”

心灵对话:当历史与未来相遇

离别时,我将一枚刻着“红旗渠精神”的纪念章轻轻放在王老师掌心。他双手接过,在阳光下细细端详,指尖轻抚纹路:“这不只是纪念章,这是一份需要用生命传承的嘱托。”

目送他远去的背影,我眼眶湿润。从太行山麓的红旗渠,到荧屏上的朱德形象,两条精神长河在此交汇奔涌。王伍福用四十年坚守诠释“一生只为一事来”;红旗渠建设者用十年奋战书写“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传奇。这两种精神,如太行山岩般坚毅,如渠水般绵长,共同塑造中华民族最坚实的根基。

如今,每当在荧屏上见到朱德元帅伟岸身影,或漫步红旗渠畔聆听流水潺潺,我都会想起那个春日的邂逅。王老师的话语仍在耳畔回响:“精神的力量无穷。只要心怀信仰,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在这个伟大时代,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传奇。”

这,就是那次相遇最珍贵的馈赠——它让我们坚信:真正的精神永不磨灭,在代代相传中不断焕发新生,如红旗渠水奔流不息,如太行山岩亘古长存,如星星之火,永远照亮前行的路。

作者简介

邓军强,作者系作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新时代党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责任编辑: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