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的湖南长沙,暑气中浸润着红色的底蕴。这片孕育了新中国创始伟人与无数开国元勋的土地,以厚重的历史气息迎接每一位追寻者,而我此行的脚步,始终追随着两位"明星"的足迹——毛泽东与雷锋。

韶山的晨光里,毛泽东广场格外肃穆。淡黄色的大理石地面映着松柏的苍翠,前来瞻仰的人们络绎不绝。我怀着崇敬之心缓步走向主席铜像,仰望着他威严而慈祥的面容,耳畔仿佛回荡着改变中国命运的时代强音。当亲手将花篮敬献在铜像前,鞠躬的瞬间,那些关于革命岁月的记忆愈发清晰:正是这位从韶山普通农舍走出的伟人,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气概,带领中国人民在黑暗中劈开光明之路。阳光洒在铜像上,熠熠生辉的不仅是金属的光泽,更是永恒的信仰光芒。

从韶山出发,我又踏上了雷锋成长的故土。在雷锋纪念馆里,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承载故事的旧物,诉说着这位22岁青年的短暂而光辉的一生。7岁成孤儿的他,在旧社会饱尝苦难,却在新中国的阳光下成长为全心奉献的战士。他在日记中写下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驻足在展品前,那些助人行善的点滴细节直击心灵,浑身涌动的热血,是精神共鸣最真切的表达。

时隔两年,2025年9月,我循着理想的指引来到辽宁抚顺——雷锋生活、战斗直至牺牲的第二故乡。抚顺雷锋纪念馆里,更多鲜活的史料让雷锋形象愈发立体:他在工厂里的勤恳、在部队中的坚毅、对陌生人的热忱,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印记。怀着肃穆之心来到雷锋墓前,献上鲜花的那一刻,仿佛与这位青年英雄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更令我动容的是,在这里遇见了郭明义、龙凡、庄仕华等全国学雷锋标杆。80岁的龙凡老兵指着日记本上抄录的雷锋名言"真正的青春,只属于永远力争上游的人",讲述着他受雷锋精神感召,在大漠寻水数十年、资助学子数十人的故事。当听完雷锋杂志社总编辑陶克少将讲述创刊10年的艰辛时,更读懂了"雷锋人"的坚守——正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心血付出,让雷锋精神始终鲜活。

从长沙到抚顺,跨越千里的追寻之路,也是读懂信仰与传承的旅程。毛泽东同志播下的革命火种,雷锋同志践行的奉献精神,在一代代"雷锋人"的坚守中生生不息。在党和国家的引领下,这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必将在中华大地上永远传承,愈发璀璨。(记录者;马嘉慧 蒋良)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