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国第16个“敬老月”遇上重阳,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微公益协会联合民政、街道、社区,把“尊老爱老”变成了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暖心事——乐高拼出欢笑,饭菜飘着香气,老兵故事里藏着热血,独居老人家里多了陪伴,老党员的初心更让人心生敬意。
乐高搭趣:老小孩的“欢乐时光”
大亨党群服务站里,五颜六色的乐高积木成了“沟通桥梁”。志愿者蹲在老人身边,手把手教拼搭:有的老人拼出简单几何形,嘴角弯成月牙;有的发挥想象,搭出独一无二的小作品。指尖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原本安静的房间,满是老人的笑声和志愿者的叮嘱。
厨房传暖:敬老院里的“家常味”
志愿者走进敬老院后厨,洗配菜、掌勺子,锅碗瓢盆碰撞出 “爱的乐章”。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桌,老人们吃得香,志愿者还陪着唠家常、做游戏,甚至唱起《小拜年》。这一刻,志愿者和老人像一家人,暖意裹着每个人。
致敬老兵:勋章里的“热血岁月”
“当年我们守阵地,一点都不怕!”老兵坐在沙发上,给志愿者讲战斗故事,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亮闪闪。志愿者捧着精心准备的慰问品,认真听、用心记 —— 不仅是给老兵送关怀,更是在传承他们的爱国心、英雄气。
陪伴独居:孤单里的“一束光”
“孩子,你们来了!”独居老人开门时,眼里瞬间泛起光。志愿者拉着老人的手唠家常,问身体、问生活,还送上生活用品和营养品。简单的陪伴,却让老人不再孤单:“有人惦记,心里真暖。”
倾听初心:老党员的“精神力量”
老党员虽年事已高,却精神矍铄。他们给志愿者讲革命岁月,讲入党时的初心:“我这一辈子,就信党、跟党!” 还叮嘱志愿者:“好好干,为国家多做事!” 跨越年龄的交流,让温暖和信念一起传递。
孩子的心声:我们也懂了“尊老”的意义
东北师范大学通化实验学校王祯:“看到老兵和独居老人精神挺好,真开心!希望爷爷奶奶们都能好好的,也祝大家岁岁安康。”
通化县第七中学王淳:“一句问候、一次陪伴,就能让老人笑。以后我要多关心身边的老人,把温暖传下去。”
通化县实验小学李宗泽:“我和95岁的抗美援朝林奶奶合了影!看着她的功勋章,我特别骄傲,以后要像关爱我们一样关爱老人。”
现在,通化县微公益协会的尊老活动还在继续——爱心理发、上门慰问…… 其实尊老敬老不用做大事,一句“您还好吗”、一次顺路探望,都是对传统美德的守护。愿更多人加入,让老人们的晚年,满是幸福和温暖!(记录者 石连春)
责任编辑:丁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