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不仅女性喜欢戴花,男人也有簪花习俗。唐中宗曾经令内廷制作绢花(名花胜),赏赐群臣。一时间,人人簪花,可谓满朝文武,花枝招展。唐宋时,上行下效,时令节气,民间簪花盛行,无论男女,春秋采集佩戴不同的鲜花沿袭成俗。

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记述了这一情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见,唐时重阳节登高茱萸插头习俗的流行。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甚至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

在古人心中,花草不仅仅美观芳香,还象征生命,通灵娱神,祓除邪气,护佑健康。因此也有用花草药物泡水沐浴的民俗。实际上不仅春花可簪,某些秋果也拿来簪戴。王维所说兄弟登高,遍插茱萸的情形,遍插的茱萸不是春花,而是秋果;簪戴者是兄弟,不是女性。九九重阳,正是乔木茱萸浆果成熟的时候,一簇簇,一串串形似水滴,小如杞果,红如玛瑙,晶莹剔透,挂满枝头。人们折枝采下,插上发髻,可以想见走起路来,一步三摇,红绿颤动,美若步摇。可见男人们有时也会“俏”上一把。

诗曰:

鲜花香草通神灵,

祓禊沐浴敬祖宗。

兰草菖蒲三月三,

上巳端午守时令。

菊花茱萸九月九,

仲秋重阳继传统。

耋耄老臣簪花戴,

唐宋宫廷赐花胜。

又:

宋代宫廷宴会中流行簪花,称为御宴簪花,皇帝所赐花色和数量依官员官位高低而不同。苏轼有一首《吉祥寺赏牡丹》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看来旷达不羁的坡翁也曾醉里簪花,牡丹插上老人头。

唐宋老者足风流,

重阳登高祈长寿。

手柱鸠杖上山来,

采得茱萸插满头。

春日赏花吉祥寺,

皇帝御赐鲜花秀。

醉归达人苏东坡,

簪戴牡丹不自羞。

记录者:郑长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