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言(孙静)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今年的时序格外别致,初秋霪雨连绵,将秋的脚步压缩得仓促短促,未及细品层林尽染,便已近冬序。然立冬悄至时,天地却未循常例褪去秋容——街衢两侧的林木褪去青涩,泼洒开浓得化不开的金黄,风过处簌簌作响,竟似将短暂的秋意悉数攒聚,在冬的门槛上演绎着“枫叶欲残看愈好”的余韵。这抹迟暮的秋华,让这个立冬既有“冬始万物藏”的沉敛,又含“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温情。

立冬之始,源于天地节律的精妙排布。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位,它以太阳抵达黄经225°为契,当北斗斗柄北指,便应了《鹖冠子·环流》“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的古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曰:“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恰如其分地道出节气本真——此时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自然万物从生长走向闭蓄,而这背后,是古代先民观象授时的生存智慧。农耕文明中,立冬是农事的重要节点:作物收割归仓,农具修缮保养,土地休耕蓄力,“立冬犁金”的农谚,正是先民顺应天时的生活准则 。

立冬的文脉,在岁月长河中沉淀得愈发醇厚。先秦《尚书·尧典》载“日短星昴”,已见古人对冬时的初步认知;战国《吕氏春秋》“十二月记”确立“立冬”之名,标志着“四立”体系成型;西汉《淮南子·天文训》首次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顺序,将其与《太初历》的天文成就、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相融,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古代的立冬,是庄重的仪式盛典:天子率百官北郊迎冬,着黑衣祭冬神玄冥,还赏死事、恤孤寡,彰显天人合一的礼制思想 ;民间则循“祭祖祀先”之俗,湖南永兴“具牲醴、展墓覆土”,山西朔州“裁楮为衣,名曰送寒”,以敬慎之心衔接古今。《黄帝内经》“冬三月,此谓闭藏”的箴言,更将节气内涵升华为生命哲学,提醒世人在寒季蓄力养性。

文人墨客的吟咏,为立冬添就浓墨重彩的诗意。李白“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眼中月光化雪,道尽冬夜的闲适浪漫 ;元稹“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勾勒出立冬物候的清寂苍茫;陆游“今年立冬后菊方盛开小饮”,于寒节觅得生机,尽显豁达情怀 。这些诗句,让立冬既有“西风渐作北风呼”的清寒,亦有“梅花未动意先香”的期许,构成了独特的节气文化意象。

各地民俗,则让立冬的寒意中满是人间烟火。北方盛行“立冬补冬,补嘴空”,饺子形似“娇耳”,承载着张仲景济世的传说,也寓意“交子”时节的交替,家家户户围炉包饺,暖意驱散寒威 ;江南水乡则重酿酒与食补,绍兴立冬开酿黄酒,借冬寒发酵醇香,嘉兴人家杂煮菜果,以食补抵御霜雪 ;东北的冻秋梨冰爽清甜,浸水解冻后咬开一口,甘汁沁脾,是寒地独有的风味;西北的迎冬会载歌载舞,庆丰收、迎冬日,歌声穿透寒风,满是对生活的热忱 。从北到南,习俗各异,却都藏着中国人“顺应时节、珍重当下”的生活智慧。

今年的立冬,秋意未远,冬韵已至。那些因多雨而迟落的黄叶,恰似时光的温柔馈赠,让我们在冬藏的开端,仍能回望秋的绚烂。正如紫金霜笔下“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万物在时节交替中各展风姿,既有落幕的从容,亦有蓄力的沉静。立冬不是终结,而是藏锋守拙的开始,是文脉传承的续章,是人间烟火的温情凝聚。愿我们在这清寒时节,既能品“寒炉温酒”的雅致,亦能守“万物归藏”的初心,在岁月流转中,沉淀出生命的醇厚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