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大地,群山叠翠,汾水汤汤。近年来,吕梁市以“柳林绿”为生态底色,以“全民护”为核心力量,以“志愿行”为实践路径,以“共监督”为保障机制,更以吕梁市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为统领、山西画报吕梁记者站为窗口,构建“媒体共治”新格局,四位一体升级为多层联动,让绿色发展理念深植吕梁山水,绘就出一幅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新图景。

“柳林绿”不仅是吕梁生态的鲜明标识,更是全市上下深耕生态治理的生动注脚。从黄土坡上的植树造林到煤矿区的生态修复,从河道两岸的绿廊建设到城市公园的扩容提质,吕梁始终把生态修复作为重中之重。在柳林县,昔日的荒山秃岭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色银行”,核桃林、侧柏林层层叠叠,既锁住了风沙,又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汾河吕梁段,通过河道清淤、污水治理、生态护岸建设,再现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景,成为群众休闲漫步的好去处。值得一提的是,柳林县创新探索粉煤灰、煤矸石等固废“变废为宝”路径,宏光发电公司多年来以“填荒沟造良田”模式处理灰渣,铺设防渗膜、铺垫耕作土层,9年间从麻沙沟“抠”出350多亩良田,还配套形成出山新路,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效益双赢。如今的吕梁,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绿色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全民护”让生态保护从“政府独奏”变为“全民合唱”。吕梁市不断强化生态环保宣传教育,以市、县两级环保志愿者协会为纽带,联动山西画报吕梁记者站,通过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等多形式活动,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家喻户晓。在柳林县,县环保志愿者协会牵头开展“环保进万家”主题活动,组织志愿者手把手教村民垃圾分类、秸秆回收利用技巧;在城市社区,常态化宣传让居民自觉参与环保成为新风尚;在企业车间,绿色生产、节能减排成为发展自觉,不少企业通过环保技术改造实现“双效益”双赢。从老人到孩童,从干部到群众,每个人都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受益者,共同守护着吕梁的绿水青山。

“志愿行”为生态保护注入了温暖而持久的力量。作为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山西最美环保志愿者,张晋深耕环保领域多年,目睹吕梁生态治理需求与零散志愿力量的局限,于2020年率先倡议并牵头成立交城县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2024年成立吕梁市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以“守护吕梁山水、共建生态家园”为初心宗旨,制定规范化章程,搭建“市-县-乡”三级志愿网络。针对柳林县生态治理的重点区域与群众热情,张晋随后专程指导成立柳林县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手把手协助完善组织架构、吸纳本地环保骨干、设计贴合县情的志愿服务项目,让市级资源与县域实际精准对接。多年来,张晋带领两级协会从“零散行动”发展为“系统工程”,累计吸引七万余人次参与志愿服务。在他的统筹下,柳林县协会组建了固废治理、植树护林、河道保洁等专项服务队,志愿者们活跃在本地山林河道、工矿区域:清理固废堆放点、参与荒山造林、宣讲环保知识;市级协会则提供技术支持与资源联动,山西画报吕梁记者站全程跟踪记录,用镜头与版面传播护绿故事。“周末志愿护绿”“柳林固废共治”等活动成为当地亮丽风景线,越来越多人加入行列,用汗水浇灌绿色希望。

“共监督”+“媒体共治”为生态保护筑牢了坚实屏障。吕梁市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督体系,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市、县两级环保志愿者协会形成“上下联动”的监督网络。11月13日,针对柳林县粉煤灰和煤矸石固废相关举报,张晋专程赴当地指导考察,联合柳林县协会志愿者实地查看处置情况,结合本地“填沟造田”成功经验,提出“科学分类、无害处置、生态修复”三位一体解决方案,推动问题高效闭环。山西画报吕梁记者站充分发挥媒体监督职能,开设环保专栏,既宣传先进典型,也计划曝光违规倾倒煤泥、粉煤灰、煤矸石等固废行为,形成舆论压力;柳林县协会化身“本土监督员”,依托三级网络开展日常巡护,及时反馈环境问题,搭建群众与职能部门的沟通桥梁。相关部门则加强日常监管与专项执法,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让破坏环境的行为无处遁形。

柳林绿染,全民同心;志愿同行,监督护航。如今的吕梁,在市、县两级环保志愿者协会的联动纽带作用、山西画报吕梁记者站的媒体助力下,在张晋等环保先锋的引领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发展动能强劲,群众的生态幸福感不断提升。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吕梁市将继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深化多层联动的生态保护模式,让绿色成为吕梁最鲜明的底色,让生态新图景在吕梁大地上不断延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的生态动力。(记录者:李艳霞)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