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雅韵千秋颂,丝竹清音绕画梁。”今日的德州老年大学,墨香与京胡声交织,古韵与新声相融,近日,一场以京剧为主题的公益课堂如约启幕,让国粹之美在桑榆之年的时光里绽放出别样风华。

课堂之上,京剧团的老师们化身文化传灯人,将京剧的精髓娓娓道来。谈脸谱,他们细数“红忠紫孝、黑正粉老”的色彩密码,一笔一画皆是人物风骨;讲服饰,水袖的轻扬、靠旗的刚劲,件件行头都藏着中式美学的巧思;论手势,兰花指的温婉、云手的流转,一招一式皆为东方神韵的凝练。银发学员们端坐凝神,时而颔首记录,时而抬手模仿,眼中满是对传统文化的热忱与向往。我亦带领老年大学文学写作班的学生们置身其中,听课、观摩、采风,大家屏气凝神,目光追随着老师的讲解与演示,指尖不停记录着京剧里的文化细节,那份对传统艺术的喜爱与专注,让人心生动容。于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采风实践,更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修行,从脸谱的寓意到唱腔的韵律,每一处细节都让我深切触摸到国粹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文学创作积攒了鲜活而珍贵的素材。

课堂之外,舞台之上更见真章。经典选段《红娘》的俏朗唱腔婉转悠扬,《沙家浜》的铿锵唱词荡气回肠,演员们字正腔圆的演绎,将角色的鲜活与故事的深意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侧的化妆区同样热闹,专业化妆老师手持油彩画笔,为学员现场勾勒花旦妆容:柳叶眉弯如新月,丹凤眼顾盼生辉,胭脂轻点,朱唇微启,一颦一笑皆成风景。围观的学员与观众纷纷举起手机定格美好,快门声与赞叹声交织,成了课堂最生动的注脚。校领导全程到场观摩指导,目光中满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更饱含对老年学员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怀。

京剧,作为中华国粹,走过数百年岁月,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德州老年大学这场公益课堂,既是对传统的回望,更是对传承的践行。当银发学子以赤诚之心触摸京剧的脉络,当同侪之友以热忱之态凝望国粹的风华,当古老艺术走进寻常的课堂,我们看见的不仅是文化的温度,更是国粹新生的力量。如今,京剧不再是尘封的典籍,而是能触摸、能传唱、能共情的鲜活文化,它在老年大学的课堂里生根,在百姓的掌声中生长,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走向大众,走向未来。

愿这京腔雅韵,如春风化雨,浸润更多人的心田;愿这份文化传承,以桑榆为帆,以同道为楫,以热爱为桨,让国粹之花在新时代的德州大地,常开不败,生生不息。(记录者:孙静)

责任编辑: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