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英,女,河北固安人。她一生的业余爱好,就是喜欢探索方块字的字形和字义,对字词的造句及临摹情有独钟。她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从小就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总喜欢一个人呆在安静的角落里,对接触外界一直发怵。小时候的刘广英,因为不太喜欢与小伙伴们满村满街的追跑打闹,所以能玩到一起的小伙伴也不多。但自从上了小学后,她突然感觉自己跟这些不会说话的方块字特别亲,而且着迷。无论老师每天留作业让写多少遍生字,她都觉得写作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那个年代农村的小学生没有什么课外书,除去课本上的字,顶多也就有一两本早就翻烂背熟的小人书,所以那个时候的她,对带有文字东西的渴盼是多么地热切。

在她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家里终于有了一本《新华字典》,就是这本小小的字典打开了她少年时期通往知识海洋的大门。那时,她每天都爱不释手地翻字典、读字典。她对文字的热爱,以及后来对文学的热爱,就是从读那本巴掌大小的字典开始的。说起刘广英对书法的喜欢,就要从春联说起。从十二三岁开始,她盼着过年已不再是因为有肉吃有新衣服穿,而是因为过年能看到全村每家每户门框上新贴的春联。她喜欢看那些把字写得龙飞凤舞的春联,越看越觉得字写得美。过年的那几天,小小的她,经常会带上一个小本子和铅笔,跑到街坊四邻的大门口,悄悄地抄写春联。因为她怕哪天刮大风会把春联吹掉刮跑,所以赶紧满村满街地去抄写春联。回家后,舍不得浪费作业纸,就找根小木棍儿,一边回想着春联上字的样子,一边在院里的沙土上写,如果下雪了,就在雪地上写。这成了刘广英少年时期过年的最大乐趣。

成年之后的刘广英,每当走在县城的街道上,使她最感兴趣的就是看街道两旁店铺牌匾上的字。看到喜欢的字体,总要驻足观望,还会下意识地按照牌匾上字形的笔画笔顺比划几遍。以后再经过那个店铺时,还会忍不住多看几眼那个牌匾。这可能也是刘广英至今喜欢写大字(榜书)的原因吧。可以说,那些春联和牌匾就是她书法路上的启蒙老师。但真正使她书法得到进步的,是她在固安县老年大学的书法班学习时,得到了书法班的韩广富、张维领等老师的指导。他们在书法技艺上给予的帮助,使她受益良多;他们对她书法作品给予的肯定与鼓励,坚定了她继续学书法的信心。

三年疫情间,县老年大学基本上处于放假状态,她就自费在网上选择了某画院的书法视频授课班,全部课程学完需要将近两年的时间,由专业书法老师授课,这令她获益匪浅。

至于刘广英在文学写作上的启蒙老师,应该就是那本小小的《新华字典》。是它让刘广英从少年时期就喜欢对文字进行组词造句,让她在中学时期写的作文总受到老师的表扬,并经常当作范文在各个班级里读,这激发了她的写作兴趣。她的青年时期,也就是八十年代初期,在中国文学的大地上,井喷式地涌现出一大批作家。那一阶段,她读了很多作家的作品,这激发了她的写作欲望。虽然无数次的投稿如石沉大海,但不懈的坚持及无数个深夜灯下的苦熬,她的一篇小小说终于变成了铅字。至今,她仍然清晰地记得——在1983年的一个夏日,一位骑绿色“电驴子”的邮递员来到村里,给她送来了一张稿费单。当时,村里大队部的广播喇叭喊“刘广英、刘广英,赶紧拿着自己的印章来大队部,邮递员在这里等着呢。”那时的刘广英,哪有自己的印章?她呼哧带喘地跑到大队部,邮递员让她摁了指纹印,才拿回了稿费单。第二天,她骑着自行车去县城邮局取稿费。她揣着那张稿费单子,因为怕丢,就用别针别在衣服口袋的边缘。她一路飞蹬自行车,兴奋异常地哼着当时流行的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她觉得,就连头顶叽叽啾啾飞过的麻雀,都像喜鹊一样在为她欢快地喳喳报喜……

婚后,她先是在县城租房子住,过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紧巴日子。为了在县城买房子,多年的忙碌奔波,让她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其它。为了生计,壮年时期的她,不得不抛开梦想面对现实,放弃自己对文学和书法的爱好,全身心投入到挣钱养家、攒钱治家的琐碎生计中。然而,工作再累,晚上睡前的读书写笔记是她几十年的习惯,生活再拮据,哪怕缺吃少穿,也要省下钱来购买书籍。阅读期间,她还做了大量的笔记,读到激动处写几句评语,读到震撼人心的文章忍不住写段读后感等等。那时,她对这些作家们和他们笔下的人物,简直比对自己的亲人们还熟悉。

几十年里,是这些作家的作品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让自己的情绪随同文中主人公的命运一起跌宕沉浮。在几十年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阅读,给了她无边的快乐与欢畅,也排解了她自己诸多的落寞与忧愁,还化解了屡次的消沉与愤懑。读书读累了,就读读字帖,欣赏字帖的美,这不仅是一种调节,更是一种享受。其实,真正让她全身心投入到对文学和书法的爱好中,是她彻底回归家庭之后的事。因为空闲出了大把的时间,年轻时的梦想又蠢蠢欲动了。原来,梦想一直都在,只是生活的羁绊使梦想的航船搁浅了,一旦有机会,梦想就开始复苏,搁浅的航船又扬帆起航了。

近年来,年过花甲的刘广英,几乎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对文学及书法的爱好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她先后加入了一些专业的团体组织成为其中一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廊坊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艺术顾问,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央视CCTV《艺术名家》栏目艺术顾问,《中国军转民》杂志社文化艺术编委等等。

这两年,刘广英的多幅书法作品及文学作品刊登在《中华英才》《中国收藏》《文化月刊》《中国书画报》《作家报》《读者》《奔流》《国防时报》《作家文苑》《民族医药报》等多家省部级以上的报纸杂志。作品入编《中国书画范例》《中国非遗传承人年鉴》《大国非遗》《中国当代书画家年鉴》《精短小说年选》等书籍。两次被《新华网》报道,多篇文学作品被《中国作家网》收录。

文章让读者赏心、书法让观者悦目,这就是刘广英的追求。文学作品,应抑恶扬善,让读了文章的人觉得生活美好而有希望,生活态度积极乐观,这就是她写作的初衷。书法作品,宜美观大气,让看了书法作品的人感到身心舒畅,情感愉悦,积极向上,这就是她练书法的初衷。这些年的创作,随着作品的不断发表,刘广英得到了编辑老师们的认可,受到了读者的赞许和爱戴。

创作,不仅充实了她的生活,更让她收获了太多的快乐和感动。比如:有位读者看了她的文章,在文末留言写道:“读了刘广英老师的这篇文章,改变了我近日对生活的消极态度,感到眼前豁然开朗了。”等等……还有一位远方的读者,声称是刘广英老师的老粉丝,指定内容向老师求字一幅“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后来,这位粉丝发微信说她每当心有郁闷时,只要看看墙上挂的这幅字,她的郁闷就有所消减……这些反馈,让刘广英欣慰的同时,更让她感到了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和书法传承者的意义和价值。

当然,其间也出现过让刘广英懊恼的事。比如,偶然一次,她不经意间重读了一篇自己两年前发表过的文章,突然发现文中有一些字词的不妥,不禁有些懊恼“当初为什么要这样写?换个语句效果不更好吗?”无奈早已发表,悔之晚矣。书法作品也有同样情况。比如,前年有位朋友向她求字一幅。写完后,当时她感觉写得尚可,就叫朋友拿走了,朋友也装裱好挂在他家客厅了。后来,刘广英去这位朋友家做客,她进门第一眼就看到了那幅字,心里咯噔一下陡然发紧,突然发现有两个笔画写得很是难看,如此挂在墙上,这不是丢人呢吗?她说,类似这种捶胸顿足般的懊悔事情特别让她上头,不知别人是否有类似这种追悔莫及的情况,反正她给自己的总结就是:功夫实属尚浅,自己仍需努力。

再说说刘广英的文学作品。有人曾问她的文章是怎么能保证有那么大阅读量的,她回答说除去亲朋好友们的转发外,可能就是因为文章接地气吧。她说得没错,刘广英写的都是身边的老百姓,内容也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文章的受众面也就相对大些。总之,作为一名文字爱好者,她觉得不应该让爱好只限于自娱自乐的范畴,应该具有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讴歌时代,传播正知正能,书写民众,弘扬真善美,让自己的爱好更有社会意义。

多年来,刘广英曾多次参与了社会征稿活动,她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都有获奖。有几篇文学作品还成了当时的热点,有二十多家媒体转载。多幅书法作品被六十多家媒体相继转发报道,还荣幸地得到了艺术行业专家的肯定及赏识,并为她的书法作品写了长篇评论文章,这让她备受鼓舞。看着摆满柜子的奖杯、奖牌、获奖证书和荣誉称号证书,还有两摞一百多份的样刊和样报,她总是感慨万千。

现已步入老年生活的刘广英,不仅圆了年轻时的文学梦,更与翰墨结了缘。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逐梦想的过程,青春会老,梦想永远年轻。如今的刘广英,迎着夕阳,继续行走在追逐梦想的路上。(记录者:张庭怀)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