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角儿,需要有个一流琴师相傍。统一的韵律,一致的心气,会意的共鸣。好的唱腔有了好弦子的衬托才称得上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琴师李文啟,男,1940年生于河北沧州,出身于梨园世家,年仅八岁的他跟父亲学习乐器,后考入大城河北梆子剧团。不久,被时任固安县文化局局长赵一民看重,在1957年调入固安县河北梆子剧团担任乐队队长,他不仅在板胡造诣上深厚,其它乐器也可说是样样精通。

然而,有着艺术追求的李文啟不满足于现状,几次和团长提出去大的剧院继续深造,团长爱惜人才担心的是怕有去无回,若留在大剧院到时候乐队就瘫痪了。坚定的李文啟反问团长:“您觉得我目前很优秀吗?您觉得我们乐队目前很优秀吗?我们不走出去继续深造学习,怎么能够提升我们剧团的艺术水平啊?您应该看到我们剧团的差距!”看到年轻人这样有上进心,这样坚定,团长一拍大腿说道:“好!要去咱就去大的剧院,拜师咱就拜名家!”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李文啟被送到了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小百花剧团进修学习,同时,与板胡儿大师高继璞先生一道师从琴师郭筱亭。还有老艺术家张桂安先生亲自指导。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李文啟在板胡儿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已经是当地家喻户晓的板胡儿艺术大师,在京津翼地区均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尊重。随后,与李文啟谈起他年轻学艺往亊时,他回忆说:“以前每逢冬季或过年的时节是我们演出的旺季,几乎每天都是两开箱,寒冬腊月下乡演出真是伸不出手来,手都冻直了。满手的冻疮还要认真去伴奏,并且还要保障旋律的优美。只有17岁我下决心要苦练功夫,坚持每天清晨4点就早早起床,披星戴月提着胡琴来到离市区较远河边儿,严冬的凌晨,宽阔的冰面,刺骨的寒风冻的双手不敢伸出来,最后咬咬牙手拿胡琴拉到天明,最后才发现我的手都拉出汗来了!”说到这时李文啟仰天大笑,笑得是那样开朗,笑得是那样倔强,仿佛他已经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更确切的说是他战胜了自己。俗话说的好“不吃苦中苦,难成人上人”,这句话道出了艺术家的成长之路。从古至今,无数代艺术家、艺人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都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挑战。正是这些苦难的磨砺,才让他们锤炼成钢,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杰出人才。

转眼到了七十年代,固安县河北梆子剧团被迫停演。原本百十人的大型剧团,当时仅剩下二十来人坚守着。在这个剧团中,李文啟老师他选择了离开家乡,前往北京京剧院,拜师学习京胡的技艺。

李文啟在北京的这段时间里,他潜心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而与此同时,剧团的生存也变得越发艰难。然而,剧团的人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开始排练京剧样板戏,以此方式坚持着自己的艺术追求。不久之后,固安县京剧团应运而生。这个新的剧团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剧团的成员们用他们的汗水和努力,为观众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在他们的努力下,固安县京剧团逐渐在当地艺术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李文啟,一个以艺术为生命,倾心于河北梆子传承的七旬老人。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岁月的痕迹,却未夺走他内心的激情与热血。

每当他手握板胡,身体随着旋律轻轻摇摆,那份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便从他的每一个动作中流露出来。那精神抖擞的姿态,仿佛告诉他,即使年过七十,他依然是那个热爱舞台、热爱河北梆子。

李文啟的一生中,桃李满天下,不仅收得专业学生,更有众多琴票受其教诲。他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说道:“只要有人愿意学习河北梆子,我必定毫无保留地传授,收不收徒弟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这种开放、包容的情怀,使得李文起老师在教学生涯中,没有门户之见,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每一个热爱河北梆子的人。

如今,许多曾经的学生已经成为剧团中的主胡,他们或是在舞台上展示技艺,或是在幕后默默付出。这一切都离不开李文起老师的悉心教导和无私奉献。他的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传承了河北梆子这一传统文化艺术,更让这种艺术得以发扬光大。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在固安县河北梆子俱乐部,李文啟老师注重人才培养,不仅是学员们的导师,更是他们心中的楷模。他不仅教授学员们技艺,更是将河北梆子的精神传承给他们。排练新的戏曲,是他的日常,也是他的追求。他说自己老了,但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再为河北梆子的传承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2022年金秋10月,琴师李文啟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的辞世让人倍感痛惜。这位耄耋之年的老者,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传承的责任担当。

李文啟老师的事迹,是一部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史诗。他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更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他的艺术生涯,是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生动写照。

李文啟老师的离世,让我们深感痛惜。然而,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他的执着追求、无私奉献和责任担当,将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李文起老师的精神,为推动我国艺术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缅怀李文啟老师,为他的离世默哀。同时,也要为他的事迹感到骄傲和自豪。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我们的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记录者:张庭怀)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