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井冈山,我就想看杜鹃花。

想象着那花一定漫山遍野都是,大街小巷都有,家家户户都开……可是,在满眼郁郁葱葱的绿意中,却唯独没有杜鹃花的踪影。

杜鹃花很有名气。她是我国十大名花,被誉为“花中西施”,成为世界公认的名贵观赏花卉,她的代表俗称映山红。杜鹃花生长的范围很广,世界上共有900多种,而我国就有530多种,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井冈的杜鹃花艳沁心。 葛昌秋摄

杜鹃花个性鲜明。她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论身置何处,都能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体现着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花有花的性格,花开花谢尽显品德。

杜鹃花富有情意。她代表着爱的喜悦,一句“永远属于你”,倾诉着爱情的忠诚与依恋。花有花的语言,花静花动绽放着美妙。

杜鹃花散发魅力。鲜艳的花色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祝福。寓示着鸿运高照,家业兴旺。花有花的深意,花神花韵丰富着内涵。

小小的杜鹃花,悄悄牵动人心。让人愈发期待与之相见,也不禁猜想:井冈山的杜鹃花,在春风化雨中定当与众不同。

井冈山的杜鹃花节。 葛昌秋摄

江南的春天多情,当敞开心扉的时候,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倾诉。一连几天的阴雨,氤氲出别样的意境。落雨点点成珠,轻轻松松无拘无束;飘雨丝丝带帘,缠缠绵绵意味深长;骤雨花花如海,潇潇洒洒酣畅淋漓。风迎风送,雨来雨去。湿了空气,也多了清爽。润了眼睛,也靓了风景。

雾罩轻纱花意浓。 葛昌秋摄

山被淋湿了,一团团白色的水雾笼罩着山峦,万壑绵延,远远望去如临仙境;

树被淋湿了,一排排高大的杉树掩映着云天,苍莽蓬勃,身置其中阴森神秘;

竹被淋湿了,一坡坡碧绿的毛竹相挽着成林,青翠欲滴,近前欣赏叶送雨声;

花被淋湿了,一枝枝艳丽的花朵怒放着竞秀,婀娜多姿,悄悄闻香蕊笑醉人;

风云中的风云树。 葛昌秋摄

一场雨洗过,山即显现出大自然的本真,素颜的风骨更加清新妩媚。

井冈山巍峨壮美,一棵松、一株杉、一根竹,就是一杆枪,它宣示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实践;

井冈山胸襟万里,一把汗、一滴血、一行泪,就是一阵雨,它见证了血雨腥风中打江山的艰难历程;

井冈山义簿云天,一捧米、一块布、一勺盐,就是一片情,它警醒人饮水思源知百姓恩的朴素道理;

此时的井冈雨,仿佛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横空出世”,是震铄古今的“枪林弹雨”,是流芳百世的民族绝唱。

雨后井冈山的树高耸入云。 葛昌秋摄

雨中寻花径,风里觅花香。花的芳华在岁月中流逝,但在井冈山,却从不缺少鲜花,也从不给人遗憾。

车在山路上盘行,左拐右绕不免让人有些晕头转向,但不管怎样,大家心里却只有一个目标,去看茅坪的八角楼。井冈山斗争时期,茅坪是湘赣边界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军后勤机关所在地,是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指挥中心。毛主席曾居住这里,在八角楼的油灯下,写下了为中国革命道路指明方向的光辉著作。

八角楼上有光景。 葛昌秋摄

经历了九十九道弯的“考验”,才到了八角楼。抬头仰望,澄净的光撒满屋子,与穿过窗棂的散光呼应,柔亮而亲切,桌上的油灯旁,摆放着《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薄薄的两本小册子,感觉却是很厚很重的大书。那盏老油灯,已无灯火。但它既点亮了征程,又照亮了前程,既向人间播下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火种,又向世间宣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真理。从那时起,在新中国的革命版图上,八角楼、八角帽、八角井,就化作特殊的标志,凝聚起八方的力量。红旗帜、红领章、红五星,就成为信念的符号,引领出红色的世界。

八角楼上的两本光辉著作。 葛昌秋摄

可是,在八角楼,我却没见到杜鹃花。

当注目那盏老油灯,眼前浮现出的灯火闪烁,犹如一只杜鹃花的花蕾在山野间摇动。

因为井冈山是一片血染的红色土地,当年的28个月中,48000名儿女以身殉国,平均每天牺牲57人,而有名有姓的只有15744人,3万2千多人成为无名的烈士。他们都曾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家有业的热血儿女。当凝视一个个空白的相框,泪眼朦胧中思绪万千,心在滴血。此刻,墙上一张张无人的照片,已幻化成一朵朵盛开的杜鹃花……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 葛昌秋摄

在瑞金有一位烈属,他叫杨显荣。经过苦难日子的磨砺,老人自己心中有了主意,为了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他毅然决然地把儿子全都送上了战场,“八子参军”的故事传遍了苏区。8个儿子就是8杆枪,也是8条生命,更是8个牵挂。可是,残酷的战争却让兄弟们无一人生还。失去所有的儿子,杨家满门忠烈。当时杨显荣老泪纵横,他望着大山的那一刻,8个儿子已化作了8颗种子,孕育着明日山中杜鹃……

展厅里的红军雕像。 葛昌秋摄

在兴国有一位军嫂,新婚仅三天,丈夫李才莲就奔赴一线。从那天起,18岁的池煜华就开始守着家盼团圆。1933年夏天,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她跟丈夫又见了一面,分别时,李才莲给池煜华买了一面小镜子作为信物。而他的一句“你要等着我!”让池煜华整整“等”了一辈子。

在孤独的等待里,漫长的守望变成了沧桑的岁月。池煜华每天对着镜子梳妆,梳理着不尽的思念。天天如此,月月如昨,年年如是。几十年后,小的大了,老的走了,她依旧脚踩门槛,一次次眺望着远方的山路。当一道门槛儿踏出了深深的豁口,青春融进了绉纹里,满头白发就变成了镜中花。池煜华用一生来兑现自己的诺言,刻在骨子里的“等” 字,为世间的山盟海誓树立了榜样。

2005年4月,用忠诚和信念紧随党的事业,当过省人大代表的池煜华,等候丈夫72年后,以95岁高龄告别了眷恋的故土。那是一个杜鹃花开的时节,天空中多了一双守望的眼睛。

池煜华老人72年的守望。 葛昌秋摄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人们围着硕大的沙盘,一览井冈山的全貌。一座座山峰,一处处标记,蜿蜒的山路穿行在“崇山峻岭”间,把小小的村落联在一起。此情此景,令人暇思无穷,回味悠长。

千年古樟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大树下,一双巨手把握着历史的罗盘。十月革命的火种,点燃了马克思主义的明灯,凭实事求是闯出自己的道路;

黄洋界钢炮,昂首挺胸傲视群雄。大山里,一声号角震醒了沉寂的山魂。根据地在人民中间,支部建在连队上无往而不胜。世上有险阻,团结必攻坚;

今日黄洋界一树望云开。 葛昌秋摄

沙洲坝红井,一眼望天深不可测。大地上,一个民族开掘出透视的眼睛。清水润心,滋养信念。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想念领路者;

沙洲坝的红井

长征出发地,初心使命红途原点。大路中,一支队伍找寻到前进的方向。扯起了地球上最美的红飘带,书写了宣言书,组成了宣传队、开动了播种机;

博物馆里珍藏的残破的老旗子、老袖标,印迹斑驳的老图章、老标语,容颜已逝的老报纸、老砚台……都是历史的见证,信仰的记录,精神的示物。睹物思人,我却想到了红杜鹃,觉得这是最好的“杜鹃花”。

心中的旗帜永不褪色。 葛昌秋摄

对面的挹翠湖公园里,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波光潋滟中湖水如镜,映景映花亦映人。垂柳依依招手,花开争奇斗艳。在此,我见到了杜鹃花,顿时兴奋不已。驻足欣赏眼花缭乱,品味再三流连忘返,觉得赏花鉴景,心旷神怡喜不自禁。

毛主席旧居前的杜鹃花。 葛昌秋摄

可是,当到了毛主席旧居前,小水塘边上一簇杜鹃让人眼前一亮,那花格外旺盛,美艳动人。右边是一尊毛主席的铜像,背景是党徽和他的一段话,金色的毛体大字十分醒目。触景生情,眼前仿佛又再读毛岸青和韶华的文章《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杜鹃花为什么象烈火,象朝霞,象鲜血,为什么这样红,这样鲜艳。无数先烈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了生命,才换来无产阶级的红色江山。”让我记忆犹新。

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 葛昌秋摄

从韶山到井冈山,从遵义到延安,再从西柏坡到北京,杜鹃花的种子撒遍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杜鹃花艳,与姹紫嫣红的鲜花开在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上的花坛里。此时此刻,再感悟 “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再聆听《人民军队忠于党》,就是又一次精神的洗礼,将独特不朽的红色基因融入了灵魂。

手捧红杜鹃,心潮澎湃。传承不是一蹴而就,更不能一提而过 ,只有靠实干。

山中最美的时装——红军“红装”。葛昌秋摄

记得小时候,一条棉被的大红被面上,是井冈山、宝塔山、大礼堂、老窑洞、宝书火炬的图案,每天都重温几回。熟悉的红被子给我温暖伴我长大,红图案也牢牢刻在了心里。从矿区到老家,又从老家到矿区,特别经历了大地震的劫难,当再回到市里的时候,这条老被多了不少补丁,已经变成了“炕被”。

这条被子大哥也享受过,他喜欢画画。地震前的那年春节,大哥凭小学的美术基础,在白图画纸上用水彩画了井冈山,然后用放大尺描出了毛主席的词《西山月· 井冈山》。这画送给了最要好的伙伴,那年春节到他家的人多了,都奔着“井冈山”去的。我也曾几次登门欣赏,井冈山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地。

冲锋号响威震四方。 葛昌秋

来到井冈山,当老被上的图案变成了现实,再回想起老爸讲过的场景,这是盖在身上的风光,也是每天可以触及的历史。在伟人的奋斗之处,我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躬身致礼。

一辈知一被,一被一辈子。老人们说:好事辈辈相传,辈辈才出好事。但花不在多而在神,曲不在高而在韵。

火炬擎天,风展旗红。 葛昌秋摄

回到住地,遇到酒店前台的杜莉,她是吉安人,大大的眼睛清澈如泓,青春四溢。她从小就熟悉杜鹃花,20多年来人伴花开放,花伴人成长,她视杜鹃花为一生的好友。而超市的袁老板却说,杜鹃花是省花、市花,更是百姓花。市里每年都要举办“杜鹃花节”,但现在野生的少了,种植养植的多了。人们越来越喜欢杜鹃花,把她当成心中的花,因为“好日子就要有好花相随!”

井冈的杜鹃花,开在这片土地上,开在共和国的征程中,开在崭新的时代里。是啊!井冈山,山山都有杜鹃,村村都开杜鹃,人人都是杜鹃。

红军烈士纪念塔。 葛昌秋摄

离开井冈山,再望杜鹃花的那一刻,一个个场景历历在目,红色的旗帜,红色的火炬,红色的军号……山中花、相中花、镜中花、目中花、园中花,一切都是心中花。

但我却永远铭记:“烈士之血,革命之花!”

挥手瞬间,花被淋湿!心被淋湿!

那是泪雨……

葛昌秋(写于2025年5月1 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