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你好啊!”

6月27日下午2时33分,随着一声隔空的问候,历史上“南陈北李”的情愫一下融入了时代的气息。

在安庆,73岁的陈长璞通过视频,与78岁的李乐群在唐山“相见”。看着满头白发的姐姐,她忆起当年。得知她因身体原因未能来唐,李乐群十分挂念。陈长璞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先生的孙女,她曾是一名公务员。李乐群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先生的孙女,她曾是一名医生。老姐俩这次特殊的“面对面”,不仅延续着爷爷的特殊情缘,成为历史上的首次,也开启了一堂特殊的大思政课。

陈长璞向李乐群问好!昌秋摄

当天,唐山学院“青春·信仰·青年力”大思政课正式开讲。与以往不同的是异地视频进课堂,场地布置别具一格,校内师生和校外来宾百余人听讲。主讲者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张建英老师。

一百多年前,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因为心中的信仰,成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带领“新青年”,唤醒无数中国人,成就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掀开了历史新篇章。如今,中国共产党党员已有9900多万,成为世界第一大党,汇聚成民族复兴最磅礴的力量!

一堂跨越时空和地域的大课开讲。昌秋摄

而青春,只有不畏艰险去努力奋斗才有价值。从建党初期,到红军长征;从人工天河,到北斗团队,再到梁文峰团队……中国青年创造震撼世界的人间奇迹。这就是青春的力量,这就是中国青年力!

讲到“信仰”,张老师却先展示了一张图,提到了力学原理,“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而在人生的路上,这个支点就是“信仰”。因为有了信仰,有了强劲的力臂,就能撬动自己的未来。大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没想到一个“高大上”的道理,变的这么形象生动,而且通俗易懂。

青春的“力学解读”,形象生动,很受欢迎。 昌秋摄

轻松地讲严肃的话题,让有意义的事变得有意思。课上有问有答,师生没了距离感。见此,两位开课的嘉宾奶奶也纷纷上阵。

当李乐群讲了《青少年时期的李大钊》,那种有血脉亲情的叙述,把大学生带入前辈的青春岁月。她读到爷爷的《青春》名句,一下引起共鸣,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共同诵起。顿时,大课堂涌动悦耳的朗朗书声。李乐群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爷爷李大钊为之奋斗一生的初心和使命,如今,大钊精神和家风正代代相传。

“爷爷的风范一直影响着我们。” 昌秋摄

而陈长璞简要介绍了爷爷陈独秀的人生历程,那种“新青年”的笔触力量十足。她又特别介绍了陈延年、陈乔年两位伯父的事迹,说到他们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大义凛然的感人细节时,她很动情。“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的牺牲,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她嘱咐学生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机会,好好学习早日成材!

两位老人的深情讲述,就是共话“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红色历史,带领师生穿越历史长河,不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让后人知晓初心使命,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的力量。

“我们要懂得珍惜,要不断努力进取,才能不愧于时代。” 昌秋摄

这时,大屏幕上一张万里长城的照片引人注目。

张老师指着说,长城历经千年风雨而巍然屹立,靠的正是一块块看似普通、却无比坚韧的长城砖。那么“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靠什么?“长城砖!”每一块砖都有自己明确的位置,承担着那份独特的压力;无数砖石紧密咬合、相互支撑,才筑起了这抵御风雨的钢铁长城。而陈独秀、李大钊以及他们影响下的青年们,就像一块块长城砖,以青春信仰奠基,用青年力筑就脊梁,撑起华夏山河。

“同学们,我们怎么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如何定位自己?又如何担当呢?”

“我们要做一块不掉角、不断裂、不粉蚀的‘青春之砖’。人工智能学院的杜磊站起来答到。“我们向全体大学生发出倡议,做一块新时代坚实的‘长城砖’!”新时代,新长征,新长城!有你,有我,有我们!

向大学生发出倡议。 昌秋摄

随之,国歌唱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时,赴西部计划的一名大学生,悄悄挥起一面小国旗,立刻成为课堂最靓丽的风景。

电子商务学院的学生王若鋆听得非常认真:“两位老人的讲述,让先辈们的形象立体鲜活、可触可感,让党史知识更加丰富立体。”她觉得今天这堂课老师们很用心,不仅让我们与历史上的人物拉近了距离,也使自己在思想上得以升华,信仰更加坚定。

王若鋆谈课堂收获。 昌秋摄

让学生们异常惊奇的是那一枚小小的红书签,每个人拿到手,看到自己的名字都兴奋不已。为了让大思政课“持续”并留下记忆,马院的老师们利用业余时间,亲手制作了200多个红书签,发给学生做纪念。把在校园采集的200多片树叶贴在红纸上,与“青春·信仰·青年力”金色篆刻印,和手书学生的名字一起塑封,就成了一份特别礼物。

小小的红书签成了学生们随身的“小课堂”。 昌秋摄

“祖国是一棵参天大树!她有56个枝干和14亿片绿叶;她有5000多道年轮和960万平方公里的根脉;她有一个充满青春和希望的梦想……我喜欢这棵大树!我愿永远守护这棵大树!我爱恋这棵大树!我愿永远做她的一片绿叶……”书签上的这些话,将让学生们铭记于心,伴随着他们走向社会。

新颖的课程设计有了引力,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昌秋摄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菁认为: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一个社会变革、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策划这样一堂课,探索将英烈事迹、家风故事融入思政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们懂得找准“信仰”这个支点的道理和意义。

李菁说大思政课就是让学生们找准人生的“支点”。 昌秋摄

【策划采写手记】

用心才能出新

大思政课很重要,但讲好却不易,出新则更难。

怎样让大思政课少些灌输式,多些启发式。改变单一的模式,创新多样的方式,使之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增加思想引力和文化魅力,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达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目的,这是思政课老师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所以,讲好一堂大思政课,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支撑,还要有广博的社会实践能力。尤其是大思政课,其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要求老师必须有复合、叠加、开放、超前、创造的思维,根据学生、家庭、社会的实际,与时俱进把准“脉搏”,在变与不变中打基础,于共性中寻求个性。

但用心是讲好大思政课“充要条件”,也只有用心,才能出新。

就《青春·信仰·青年力》而言,其整体突显的就是“用心”和“创新”。

一是“南陈北李”后人与大学生共话青春。这不仅颇有新意,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她们的“相会”,已经不是参与讲一堂大思政课的意义,而更重要的是在建党104周年之际,告诉大学生们要大力弘扬建党精神,知道“原点”和“根脉”,懂得初心和使命是什么。

二是“中国青年力”的表述。这是一个国内业界首次提出的创新的提法,也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课堂,而是一个课题。这正是马院老师们与国内专家们研究的项目。

三是“青春的力学”解读。用最浅显的知识、最通俗的表达,来形象生动的诠释深奥和复杂的道理,将理性问题在感性认识中获得答案。由此将受教者带入一个新的认知境界。也是业界首次运用。

四是“做新时代坚实的长城砖”倡议。这种贴切、形象、实际的比喻,既能唤起大学生的民族和国家意识,也是培养他们责任感、使命感的情感化引导方式。因为用大白话讲大道理就是最好的方法。这个倡议是教学成果,既有时代价值,又有全国意义,应该下力积极推向全国。

五是制作树叶红书签。这是老师用心的最好证明。母校的树叶,自己的名字,课程的主题,以及“树叶与大树”的比喻,都是春雨润无声的做法。篆刻章增加了文化内涵,使之在手工制作中有了一份雅致,让人爱不释手。红书签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收藏价值,更具情感共鸣和教育功能。

俗话说功到自然成,但心到在功先。唐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这堂大思政课,是用心之作,是创新的成果,也是一堂精品课,还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很值得同行们学习借鉴。

记录者:葛昌秋

责任编辑: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