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上午,哈尔滨西站的候车大厅里人声鼎沸,南来北往的旅客拖着行李箱匆匆穿梭,广播里的车次播报与行李箱滚轮声交织成繁忙的乐章。在这片涌动的人潮中,哈尔滨西站的志愿者们身着统一的红色马甲,像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线,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敏锐的目光,关注着往来旅客的每一个细微需求,随时准备伸出援手。
志愿者宋恒杨正沿着候车厅巡逻,目光扫过每一个角落。忽然,他注意到一位老人正僵立在原地,双脚在地面微微打晃,全靠紧紧扶住身旁的金属扶手才勉强稳住身形,脸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眼神里写满了无措与焦虑。宋恒杨立刻加快脚步上前,同时用对讲机向刘志明队长汇报了老人的位置和状态:“刘队,东广场候车区有位老人行动不便,看起来情况不太好,需要支援。”接到求助后,刘志明没有丝毫迟疑,迅速带领史琭琪、孟祥霖两位志愿者,从位于负二层南岗区志愿服务驿站推来轮椅,以最快速度赶到了老人身边。
将老人平稳扶上轮椅后,志愿者们蹲在老人身边询问情况。原来,老人独自从哈尔滨前往沈阳,没想到刚进车站就突发腿疾,导致行动不便,连车票都还没来得及购买。刘志明一边安抚老人“您别急,我们一定帮您赶上最近的车”,一边掏出手机查询车次信息,很快查到最近一趟前往沈阳的列车是11点27分发车的G2644次。他把车次时间、到达沈阳的时刻和票价一一告知老人,在征得老人同意后,便带着三位志愿者一同陪同老人前往售票窗口办理购票手续。
从候车区到售票厅,孟祥霖主动接过轮椅扶手,稳稳地推着轮椅前行,生怕颠簸让老人感到不适。宋恒杨则快步走在前面,提前来到售票窗口排队,一边留意队伍进度,一边回头确认老人的状态。轮到购票时,他仔细核对老人的身份证信息,快速办理好购票、取票手续。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无法像普通旅客那样排队安检,他还立刻找到附近的车站值班人员,详细说明老人的情况,顺利为老人申请开通了进站绿色通道。
购完票后,距离G2644次列车发车只剩不到20分钟。宋恒杨与史琭琪一左一右推着轮椅,快步护送老人前往电梯口。史琭琪细心地用纸巾擦去老人额头的汗珠,轻声安慰道:“大爷您放心,我们肯定能赶上火车。”此时列车已缓缓驶入站台,站台上的旅客正陆续检票上车,时间愈发紧迫。史琭琪见状,快步跑到轮椅前方,礼貌地向周围旅客说明情况:“麻烦大家让一让,这位老人赶时间乘车,谢谢了!”她一边说着,一边在人群中为轮椅开辟出一条通畅的通路。两人合力将老人安全送到对应车厢门口,小心地扶老人下车轮椅、进入车厢,又将老人的行李妥善放在行李架上,安顿好老人坐下后,宋恒杨特意找到列车长,拿出老人的车票详细说明情况,反复拜托对方:“麻烦您到沈阳站后,提前联系一下站台工作人员,帮忙安排轮椅接老人出站,他腿脚实在不方便。”列车长看着满头大汗的志愿者,郑重地点头答应:“同志们放心吧,我们一定安排好。”
忙完这一切,几位志愿者才松了口气,抬手抹了把脸——当天哈尔滨正处于闷热的“桑拿天”,30多度的高温裹挟着潮湿的空气,让人稍一动就浑身冒汗。他们的马甲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背上,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但没人在意湿透的衣服有多难受,也没人顾及推轮椅时手臂的酸胀,只是相视一笑,匆匆朝着站台出口跑去,赶回各自的岗位,继续以热忱的态度迎接下一位需要帮助的旅客。
这看似平常的半小时应急志愿服务,充分体现了哈尔滨市南岗区交通运输和站前管理局对志愿者们的有效培训成果,同时也像一支精准的温度计,折射出哈尔滨这座城市文明的温度。在日均客流量超5万人次的哈尔滨西站里,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志愿者,用不求回报的行动传递着温暖与希望。他们或许记不清帮助过的每一位旅客的模样,却始终记得“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只想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社会贡献光和热。
哈尔滨西站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每日人流量巨大,其中老年旅客占比近四成,针对“银发出行”可能遇到的购票难、进站难、乘车难等问题,志愿者们早已形成了一套专业细致的服务流程:从主动上前询问需求,到协助购票、开辟绿色通道,再到对接车站与列车工作人员,环环相扣的服务让老年旅客的出行之路不再坎坷。(记录者:张淑瑜)
责任编辑: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