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昌秋

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纪念日。

作为大地震的幸存者,名副其实的“出土文物”,每到这一天,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灾难与生命、死亡与悲伤、真情与泪水、力量与感动、生存与未来……

但唐山是座英雄的城市,唐山人是英雄的人民。49年过去了,新唐山时时处处诠释着“四个自信”,成为人类社会战胜自然灾害的榜样,可谓是世界减灾史上的教科书,也是令全世界瞩目的地方。唐山的抗震精神,写进了中华民族的史册中,成为时代的重要的篇章。

回首往事,作为地震文化的传承者、倡导者、践行者和研究者,也一直倾心尽力为此奔走呼吁,千方百计添砖加瓦,奉献一份责任。

1999年10月,我去中国青年报社,与编辑部的弟兄说完事后,就去看副总编马役军,一见面我先寒喧,他却直问:“最近有什么好想法?”因为1996年纪念唐山抗震20周年的时候,我曾在《中国青年报》开设《我与唐山20年》专栏,而且长达4个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将军专门写了开栏文章。这事儿在新闻界开了先河,载入了报史。所以,他们对我都挺了解。我立刻说了关于建一座“世界地震博物馆”的思路,他一听觉得非常好,说可以在报上发个简讯,但又没啥由头。我说别急,等我回去再说。杨浪、高富元等人听了也认为这个想法好。马总是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是国内有名的政治记者,杨浪和高富元也是很知名的记者,有他们的认可我心里有了底。在返唐的火车上我就有了想法。

一天,偶然遇到好友刘继新,他是《开滦日报》的专刊部主任。我们都曾是老团干,感情挺深。特别是他为我编发的整版摄影专题《镜头对准那座碑》,成为第一个以抗震纪念碑为主线的纪实摄影专题报道,在业内独树一帜,反响不错。他听了我的心愿后说:“你3年前就说过这个想法,现在没啥好由头。”我赶紧讲了在火车上的想法,他当即表示赞成,让我快点儿弄出来。

看望90岁的著名摄影家常青老师。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他拍摄了大量的照片

到了办公室我就提笔,致信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了“建立世界地震博物馆的建议”,并通过朋友转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并有了相应的信息。当时著名的和讯网先发了消息。

继新马上亲自操刀采写消息《一个小人物的大心愿》,并全文刊发我给安南的信,《开滦日报》用了几乎两个整版。刊发当天这事儿就成了议论的焦点,不少人打电话或见了面都会说起这个,我也沾光出了点名儿。著名作家关仁山评价:“昌秋干得尽是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的事儿,思维和视角既敏锐又独特!”老父亲看了报纸,特意写信称赞鼓励,让我多为唐山琢磨点儿好事儿!

随后中青报的《在路上》栏目也进行了报道。编辑是现在的著名摄影家晋永权。说起来还有点小插曲,当时的负责人是著名的记者陆小娅大姐,她对这事儿不太感兴趣。有一天我看她写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冰点》栏目发了一整版,马上要了长途电话沟通。我说你不感兴趣不代表别人不感兴趣,唐山大地震得牵动全国多少人,解放军就有10万多。你没经历过大地震就没那种感受,如果你不去新疆咋儿会有这一个整版,难道别人都会对沙漠有兴趣?而地震等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要共同面对的!大姐听我一说就明白了,之后报道就顺利刊发了。

两个月后,《燕赵都市报》副总编贾永华打来电话说,要安排记者采访我,觉得这是咱河北的事儿。2月13日,就用整版刊登了记者汤润青采写的《唐山人葛昌秋呼吁建立世界地震博物馆》。都市报的影响更大,各地的同行朋友一下就有了反响。

这个节点把握挺好,正是全国两会之前。我又弄成了议案,由一位是全国人大代表的市领导带到全国两会,《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旅游报》、《北京青年报》、《财经时报》、港台和境外媒体及网络纷纷采访报道和关注。那位市领导挺纳闷儿,回来后问另一位市领导:“今年咋儿这多记者采访我呀?”“那你问葛大记者吧!”那位领导笑着说。因为他知道是我事先打了电话,让弟兄们去采访的。

不久,台湾的一位实业家看了报道后安排厦门公司的负责人专程到唐山了解此事,想进行投资合作。我和两位市领导一块儿接待并进行了交流。

但国家文物局的答复中说,唐山已经有了“唐山抗震纪念馆”,且向世界各国征集资料等有难度,这一想法还不能实现。

当电影《泰坦尼克号》上映后,美国一家公司派中国的代表来唐山,找有关部门商谈拍摄电影《唐山大地震》,拟投资两亿美元,并在沿海滩塗建一座实景震城景观,他们也找到我进行了交流,也是唯一的非领导。可惜主要市领导觉得提地震不利于招商引资,这事儿就泡汤了。

再后来,市里组织了首届献计献策活动,我写了123条4万多字,分为曹妃甸文化、地震文化、和谐文化三部分。被评为十大金奖,总排名第二、个人第一。并向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勇提出“为唐山大地震遇难者设立公祭日并举行公祭活动”的建议,还有关于“建地震博物馆”的建议,终于被采纳落实。为公祭一事我奔走呼吁了十几年,最后有了结果,因为对亡者的哀悼,是对生者的尊重!

其实,与唐山大地震和减灾文化的事儿还挺多,这封信只是其一,一位大地震幸存者该干的事儿而已!

责任编辑: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