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今天是唐山大地震 49周年祭日。 早上,在个人公号发了一张图片,并附加了一行文字:“1976.7.28,雨。49年后的2025.7.28,又是雨。这哪里是雨呀,分明是老天爷流的泪啊!”在唐山教书的同村二姑董淑平见到后,给我留言:“建议你写写你爸在余震中背着奶奶、带着我们一群老少人员撤离的事迹,不知道你还记得不?”当年,我6岁,已经记事儿了。淑平二姑的话立时勾起了我对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不!是对那场大灾大难的一些回忆。
那夜,父亲成了一道不灭的光
1976年7月28日,那个被黑暗与恐惧笼罩的唐山之夜,如同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刻在我记忆的最深处。
那年,我6岁,对地震毫无概念。依稀记得那晚热得出奇,怎么也睡不踏实。半夜里,突然土房剧烈摇晃起来,母亲惊呼“鬼来了”,父亲因为晚上多喝了几杯,睡意朦胧中,夹起枕头就跑,他以为抱的是我的小弟。我从炕上蹦下来,光着屁股蛋儿跟随父母慌乱地从摇摇欲坠的土屋里跑了出来。
外面下着雨,冰冷的雨滴打在身上,却远不及内心的惶恐。院子里,一条发黑的深沟横在眼前,那是大地愤怒撕裂的伤口,我们小心翼翼地迈过,每一步都好像踩在命运悬空的钢丝上。“不行!奶奶还在屋里。”险情让父亲瞬间酒醒,他冒着生命危险,重又跑进另一间土屋,背起了98岁的我老太。当时,我奶奶,不在老家,她在济南的部队大院帮着伯父照看孩子。
站在街头的马路上,大家六神无主,恐惧就像无形的潮水,将每一个人淹没。父亲,当过兵,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他很快成了大家的主心骨。父亲镇定自若大声指挥着:“都别慌,跟我来!”
在黑暗的雨夜,父亲带领大家摸索前行,寻找着安全的栖身之所。余震不断,脚下的土地不时晃动。可父亲没有丝毫退缩,他背着年迈的老奶奶,我们一群老少紧随其后,深一脚浅一脚,风雨逆行,颇有一种长征路上过雪地草地的感觉。
父亲找到一处相对平坦开阔的地方,带领大家开始到处翻找木棍、油毡、塑料布,七手八脚搭起了落脚的简易帐篷。天微微亮,又带领青壮劳力四处奔走,到菜地里采摘黄瓜、西红柿。此后,父亲经常跟我翻古说:“震后的第一顿早饭,你吃的是生玉米面儿,还有西红柿。”
再后来,天空中出现了直升机的轰鸣声,为了引起上面的注意,父亲把家里的红被面儿扯下来,穿在竹竿上做成红旗,站在高岗处摇个不停……
那些日子,父亲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战士,守护着我们每一个人。
如今,岁月流转,父亲也已不在,可那夜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父亲在危难时刻展现出的担当与勇气,如同一束光,穿透黑暗,照亮了我们生命的路,也成了我心中一座永远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