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在丰宝斋做鉴定师三十年,手上过过的字画没有一万也有八千,可他最怕的不是遇到高仿赝品,而是藏家那句带着火气的 “你懂个屁”。在书画收购这行,说真话有时比鉴真伪更难,尤其是像丰宝斋这样坚持上门回收的老字号,鉴定师们常要顶着被骂的风险,在真话与情面之间走钢丝。
北京丰宝斋:15210016680 010-53391996
一句 “不对”,可能招来一顿骂
上个月,老李带着一幅 “启功书法” 联系丰宝斋上门鉴定。电话里他语气笃定:“这是我父亲当年从朋友那换来的,绝对真迹。” 鉴定师小王带着白手套,刚把卷轴展开三分之一,眉头就皱了起来 —— 那字看着像启功先生的风格,可撇捺间少了几分松秀之气,落款的 “元白” 二字更是拘谨得不像老先生晚年手笔。
“您这画……” 小王刚想委婉解释,老李已经沉下脸:“你直接说,值多少钱?” 小王咬咬牙,还是照实说了:“李师傅,不瞒您说,这字看着有点疑问,笔法不太对。”
话音未落,老李的嗓门瞬间拔高:“你懂什么!我家传的东西能有假?你们丰宝斋是不是想压价?” 接下来的话更难听,从质疑专业度到骂骂咧咧,小王耐着性子解释了半小时,最后还是被 “轰” 出了门。回程路上,小王苦笑:“这还算好的,去年有位藏家直接把茶杯摔在我脚边。”
老周常说,鉴定师不是不会说场面话。遇到一眼假的东西,含糊一句 “年代可能晚些”“风格接近”,既能不得罪人,说不定还能低价收回来赚点差价。可丰宝斋的规矩是 “不欺瞒、不糊弄”,真就是真,假就是假,哪怕话说出去伤人。
藏家的执念,比赝品更难 “鉴定”
为什么说真话这么难?老周见过太多藏家对字画的执念。有位阿姨守着一幅 “徐悲鸿奔马图”,说是丈夫临终前留下的念想,坚信能值几百万给儿子治病。可那画的马腿比例失调,墨色浮躁,明眼人一看就是仿品。
老周上门时,先听阿姨讲了半小时往事,才慢慢说:“您看这马的肌肉线条,徐先生画马讲究‘骨法用笔’,您这画的笔触有点软。” 阿姨当时就红了眼:“你是说我丈夫骗我?他怎么会骗我!”
后来老周才知道,阿姨早就带着画找过三家机构,都说假,可她谁也不信。“有时候藏家不是不懂,是不愿意懂。” 老周叹口气,“他们把情感、回忆都寄托在字画里,我们说假,就像打碎了他们的念想。”
还有些藏家是被 “故事” 迷了眼。去年有位先生拿着一幅 “黄胄毛驴图”,说这是 “文革时期从旧货市场淘的,当时才花了五块钱”。画是一眼假,可先生认准了 “捡漏” 的故事,认定鉴定师是 “水平不够”,临走时撂下狠话:“你们不收,有的是人收!”
结果半年后,先生又联系丰宝斋,说那画被 “拍卖行” 骗了鉴定费,最后想低价处理都没人要。“这种时候最难受,” 老周说,“我们多说一句真话,可能就帮人少亏几万块,可人家当时就是听不进去。”
上门回收,不只是收字画,更是收信任
即便常受委屈,丰宝斋还是坚持上门回收。老周说:“藏家不愿意把画带出门,一是怕损坏,二是怕被掉包。我们上门,让他们看着鉴定过程,至少能让他们放心。”
去年冬天,大雪封路,鉴定师小张踩着积雪去郊区看一幅 “傅抱石山水”。画是仿品,但藏家是位独居老人,孩子都在外地。小张没急着走,帮老人把裱画的木框修好了,又教他怎么防潮防虫。临走时,老人不好意思地说:“刚才对不住,脾气急了点。”
这样的暖心事,是支撑鉴定师们的动力。有位藏家早年被小商贩忽悠,买了幅假画,后来找丰宝斋鉴定,虽然结果是假的,但他记住了鉴定师的耐心,隔了三年,真把家里祖传的一幅清代书法送到了丰宝斋。“他说,就冲你们实诚,我信得过。” 老周说这话时,眼里有光。
收字画这行,难的不是鉴真伪,是揣着真心去碰别人的执念。丰宝斋的鉴定师们挨过骂、受过气,却始终没改 “说真话” 的规矩。因为他们知道,上门回收不只是收一幅字画,更是收一份信任 —— 藏家愿意把传家宝交出来,是信你专业,信你实在。
如果您家里有字画想鉴定,别怕听真话。丰宝斋的师傅们可能说话直,但绝不会糊弄您。毕竟,比起一时的面子,守住字画背后的价值与情感,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