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健康中国的蓝图在全国各地徐徐铺展,当红色基因的火种在青年心中代代相传,一群怀揣着梦想的医学生踏上了黄土地,用专业守护健康,用初心传承使命。2025年7月,西安医学院全科医学院“医心筑梦”乡村健康小屋暑期实践队踏上陕北大地,在榆林绥德开启了一场集医疗服务、调研实践与红色教育于一体的青春征程。这次实践,不仅是全科医学“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办学理念的生动实践,更以“医疗服务+红色教育”的创新模式,为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写下了深刻注脚。
图1召开西安医学院乡村健康小屋暑期基层医疗实践队启动仪式
图2实践队与绥德县多单位座谈交流
一、扎根基层:以专业之力筑牢健康基石
“医生,我这血压最近总不稳定,该咋调药啊?”在绥德县中角镇卫生所的义诊现场,一位老人握着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医生韩娟萍的手,道出了困扰已久的疑问。这样的场景,是实践队连日来的工作日常。从7月8日走进中角镇卫生所,到9日深入绥德敬老院,再到12日走访多个乡镇卫生室,实践队员的足迹遍布乡村角落,将专业医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在中角镇,实践队不仅为村民提供血压血糖检测、心肺听诊等基础诊疗,更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开展个体化健康指导。“基层群众的健康需求很具体,也很迫切。”队长刘玉说,“有位大爷患糖尿病十年,却不知道如何科学控糖,我们结合当地饮食习惯,告诉他绥德山地苹果、大红枣可以适量吃,既尊重生活习惯,又传递了科学知识。”这样的细节,正是全科医学“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特点的鲜活体现——不只是治疗疾病,更要融入生活,让健康理念落地生根。
走访调研中,队员们发现基层医疗正悄然发生变化:医保报销政策的惠民力度持续加大,乡镇卫生院的诊疗能力逐步提升,村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全科学生吴佳南感慨到:“走进居民家中走访的那天,让我对基层医疗有了最鲜活的认知。在一位独居的老奶奶家,她指着满桌药盒说‘记不清哪个饭前吃’,我们帮她贴好标签时,她反复念叨‘你们来了真好’。到患慢性病的大叔家随访,他掀开账本展示‘每月药费省了多少’,眼里的笑意特别真切。红色旧址里‘深入群众’的教诲,此刻变成了脚下的泥土、手中的病历本。原来医学的根基在民间,医学生的成长不仅要学技术,更要学会走进千家万户,把健康服务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为让服务长效化,实践队与绥德县医院、中角镇卫生所等单位深化合作,挂牌“西安医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推动校地协同培养基层医疗人才。正如全科医学院院长于照祥所言:“全科医学的生命力在基层。我们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好医生不仅要会看病,更要懂群众、接地气,这正是基层医疗人才的核心素养。”
图3,图4实践队成员入户调研
图5,图6联合开展义诊,测量血压
二、红色铸魂:从革命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
“1943年,总结出10余项增产举措,解决了52万群众的吃饭问题。”在郝家桥纪念馆,讲解员的话语让实践队员驻足沉思。这里的土炕、煤油灯,墙上泛黄的调查报告手稿,无不诉说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干精神。
这场红色教育,是实践队的“必修课”。从绥德革命纪念馆里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故事,到合龙山共青团绥德地委会议旧址的青砖灰瓦;从《东方红》的激昂旋律中感悟人民情怀,到“郝家桥经验”里体会实事求是的力量,队员们在历史现场接受精神洗礼。全科学生杨兆祥感慨到:“在中角镇卫生所的那天,王院长的话一直回响在耳边。他放弃优渥条件扎根基层二十多年,说‘医生是服务行业,得用真心换信任’。跟着专家义诊时,帮张大爷测血糖,他攥着我的手说‘娃娃们来真好,不用跑远路了’,突然懂了课本里‘全科医学’的分量——不只是看病,是把健康送到家门口。后来听张敏医生用长征精神讲控糖,才知治病和革命一样,都要熬住性子、守好初心。这趟实践教会我:好医生的本事,既要在课堂里学,更要在黄土地上练。”
红色基因更融入医疗服务的细节里。在敬老院的健康科普讲座上,内分泌科张敏医生以“长征精神喻控糖”:“就像红军长征一步一个脚印,控糖也要管住嘴、迈开腿,每天积累小进步。”心内科韩娟萍则从“红色医保”发展史切入,讲解高血压门诊报销政策,让老人们听得进、记得牢。这种“红色+健康”的宣讲方式,让专业知识有了温度,也让革命精神有了新的时代载体。全科学生惠翔感慨到:“在绥德县敬老院的义诊经历,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发了芽。给一位奶奶量血压时,她总念叨‘孩子你慢点儿,不急’,那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搭在我胳膊上,比任何课本都更有分量。还有一位爷爷听力不好,我边比划边讲高血压注意事项,他反复说‘记住了,好孩子’,眼里的光让我鼻尖发酸。看着队友们帮老人量血压、询问基础情况,陪老人们聊天解闷,才懂全科医生的‘全’,是既能精准测血压,也能耐心听唠叨。这些琐碎又温暖的瞬间,让我明白基层需要的不只是医术,更是把老人当家人的真心。这段经历让我笃定:未来要做个会看病、更会暖心的医生,让敬老院的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医学的温度,这便是‘医心’最实在的模样。”
图7,图8实践队参观绥德地委旧址
图9,图10实践队参观习仲勋旧居
三、校地协同:以合作之笔绘就共赢蓝图
“绥德基层缺人才,我们的学生需要实践平台,供需契合就是最好的合作基础。”在绥德县医院的启动仪式上,西安医学院全科医学院党总支书记杨西萍的话点明了校地合作的初心。此次实践中,西安医学院与绥德县卫健局、县医院、中医院等多方联动,构建起“人才培养—医疗服务—就业对接”的闭环体系。
在绥德县医院,校友座谈会上,优秀毕业生分享的“科室选择与职业规划”经验,为学生点亮了基层发展的明灯;在绥德县中医医院,双方围绕“基层中医药服务发展”座谈,计划共建实践教学平台,联合开展健康调研;在各乡镇卫生所,基层医生与实践队员交流“如何用真诚拉近距离、用技术赢得信任”,让课本知识与临床实践实现无缝衔接。全科学生何慧翎感慨:“去走访各个卫生所那天,一名医生先是提到了基层医疗服务薪资比较低,随即在被问到希望基层医疗在哪方面得到改进时脱口而出的却是‘希望能多一些提升医疗技术的机会’,这一刻医生对职业初心的坚守,对提升能力的渴望胜过物质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基层医者的职业信仰弥足珍贵,改善待遇之余,更要给他们成长空间。”
“我们挂牌的不只是实践基地,更是人才输送的桥梁。”带队教师田雪说。截至目前,实践队已为当地群众提供义诊服务100余人次,开展健康讲座2场,完成基层医疗调研问卷300余份,收集到的“基层医疗现状与需求”数据,将为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基层医疗政策建议提供重要参考。
图11实践队与绥德县多单位座谈交流
图12实践队举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地授牌仪式
图13实践队访谈中角镇卫生所
四、初心如磐: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从郝家桥的实干精神,到基层医生的坚守奉献,我越来越明白,全科医生的价值不在高楼大厦,而在田间地头。”实践接近尾声时,队员雷泽宇在日记中写道。这场跨越千里的实践,让“扎根基层”从口号变为信念,让“健康中国”从目标化为行动。全科学生雷泽宇感慨到:“这次深入绥德县中医院和乡镇卫生所的实践让我受益匪浅。通过与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交流,我深刻体会到他们用有限资源服务群众的智慧与坚守。一位乡镇卫生所的医生分享的‘用真诚换信任’让我明白,医术之外,人文关怀同样重要。在县中医院,中医特色疗法的临床应用让我看到传统医学在基层的独特价值。座谈会中,院长‘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理念更让我意识到青年医学生的责任——既要夯实专业基础,也要扎根基层实践。未来,我愿将这份感悟化为行动,用所学服务乡村,做一名有温度的全科医生。”
作为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主阵地,西安医学院全科医学院始终践行“立足基层、注重实践”的办学理念。此次暑期实践,正是“医疗服务+红色教育”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通过医疗服务锤炼专业本领,借助红色教育筑牢思想根基,让学生在服务群众中明白“为谁行医”,在历史传承中懂得“如何担当”。
青春的脚步从未停歇,医心的坚守永不停歇。当实践队的队旗在陕北的风中飘扬,当忙碌的身影穿梭在乡村小路,这群青年学子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全科医学的未来,在基层;健康中国的希望,在青年。而这场“医心筑梦”的征程,终将在更多人的接力中,驶向更辽阔的远方。
图14实践队社区志愿服务
图15宣传安全急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