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珍珠般闪耀。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北方农村,一群普通的农家女子用她们的双手和汗水,在霸县杜岗村的土地上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传奇。
1957年的春天,当大跃进的号角吹响时,全国农业生产掀起农田水利建设的新高潮,旨在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粮食产量。霸县杜岗村的田野上走来了一支特殊的建筑队伍。二百余名十七八岁的年轻姑娘,还有正在喂母乳的年轻媳妇,穿着朴素的粗布衣裳,脚上是沾满泥巴的布鞋,扛着铁锹和箩筐,却个个精神抖擞。花轱辘牛车吱呀作响,载着沉重的建筑材料,向着村外两公里的牦牛河进发,在乡间小路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车辙。
清晨的露水打湿了她们的布鞋,朝阳将她们的身影拉得很长。这些平日里围着锅台转的姑娘.媳妇们,如今要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修建水闸的重任。工地上,她们排成长龙,传递着沉甸甸的蓝砖;搅拌石灰时,白色的粉末沾满了她们青春的脸庞。
最难忘的是那年冬天的风雪。寒风像刀子一样割着她们的脸,手上的冻疮裂开了口子,可谁也没有叫一声苦。寒风刺骨,河水结冰,但她们依然坚持施工。有人提议用热水化开石灰,有人发明了保暖的手套,还有人想出轮流作业的办法。就这样,她们用智慧和汗水,一寸寸地垒起了这座水闸。夜里,她们挤在用茅草搭成的工棚里,听着呼啸的北风,说着悄悄话,梦里都是水闸建成时的模样。
1958年五一劳动节那天,当清亮的河水第一次顺着新修的水闸奔流而下时,所有人都欢呼起来。这座完全由妇女建造的水利工程,正式命名为"五一妇女闸"。它不仅灌溉了千亩良田,更在杜岗村的历史上刻下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生动注脚。如今,每当老人们说起这段往事,眼中仍会闪烁出自豪的光芒。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现如今,当年的妙龄少女都已白发苍苍。她们偶尔会相约来到水闸边,用布满皱纹的手抚摸着斑驳的砖墙。春风依旧吹拂着河面,就像六十多年前那样,只是当年的麻花辫,早已化作了天边的云霞。这座用青春浇筑的水闸,依然在静静地诉说着那段火红的岁月。
(本文由文史学者王金僧老师口述,记录者/张庭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