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微风,晨露未晞。9月12日上午,记录者驱车沿着牤牛河畔那条弯弯曲曲的公路前行,河里的清水缓缓流淌。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路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柴火香。

车子驶入霸州市杜岗村,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文明村落安静地坐落在河畔。沿着柏油路往里走,一座古朴的院落映入眼帘,这里就是小车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院门半开着,隐约能听见里面传来悠扬的曲调。推门而入,只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指导几位艺人练习,《刘胡兰》《贫女泪》等经典剧目的重新排演。他就是年过六旬的王金僧,小车调的守护者。老人虽然头发花白,但眼神炯炯有神,说起小车调时眼中闪烁着光芒。他告诉我们,这门艺术在杜岗村已经传承了数百年,每一个动作、每一段唱腔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

2006年,霸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戏曲之乡”的文化品牌,王金僧萌生了重组小车调剧团,继承发展家乡百年老戏的想法。克服重重困难,保护剧种文物,挖掘整理剧本。 2009年,王金僧重新将本村小车调老艺人组织起来,并成立了小车调剧团。看到院中宽敞的仓房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表演道具,墙上挂着历代传承人的照片。王金僧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本泛黄的曲谱,那是他祖父留下来的珍贵手稿。他说,现在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古老艺术,让小车调得以延续下去。

王金僧是霸州市杜岗村一位土生土长的老农民,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每当提起家乡的戏曲艺术,老人的眼睛里总会闪烁着怀念的光芒。他回忆说,在他小时候的那个年代,村里几乎人人都学戏、爱唱戏,戏曲文化在村子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最让王金僧难忘的是每年春节期间的盛况。从大年初一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村子里天天都有精彩的戏曲演出。戏台就搭在村中央的空地上,锣鼓声一响,男女老少都会放下手头的活计赶来观看。台上演员们唱念做打,台下观众们喝彩连连,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中。

据了解,霸州市杜岗村的小车调戏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融合了山西山歌、号子与严嵩谱曲作词的艺术精华,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小车调在清代道光年间达到鼎盛,十六代传人王宏、王万志组建的科班活跃于京津保地区,培养出"十一红"、"王大锣"等知名艺人。这种艺术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符号。

据悉,在幽暗的戏箱深处,沉睡着一百四十年的光阴。那些泛黄的纸张上,蝇头小楷如行云流水,每一笔都凝结着当年抄写者手腕的颤动。道光年间的墨香早已消散,却在纸纹里留下了岁月的印记。

三弦的丝弦早已松弛,却仍能让人想象当年戏台上咿咿呀呀的唱腔。大瓮子静默无言,它的腹腔里曾经回荡着令人心颤的共鸣。那件褪色的黄袍,袖口处还留着旦角兰花指的痕迹,仿佛随时会随着鼓点翩然起舞。

《巧奇冤全本》的六折戏文静静躺在樟木箱底。《家庭惨》的泪痕,《双冤记》的叹息,《松林错》的迷离,都在发脆的纸页间若隐若现。最令人动容的是那本《贫女泪》,字里行间能看见抄写者运笔时的屏息凝神,每一个字的起承转合都带着对戏文的虔诚。

这些文物不是冰冷的摆设,触摸那些被摩挲得发亮的戏箱铜环,仿佛能听见当年戏班子赶场时箱笼相撞的声响。褡链上磨损的织纹,记录着无数个披星戴月的赶路时光。砚台里干涸的墨池,曾经研磨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现如今,王金僧团长作为小车调的第二十代传承人,自幼深受这门艺术的熏陶。他不仅潜心钻研表演技艺,更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剧团的复兴工作。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他自掏腰包,四处奔走,最终成功重组剧团。他身兼数职,既是组织者又是表演者,还亲自参与剧目改编、道具制作等工作。

近年来,在王金僧的带领下,小车调剧团焕发出新的活力。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将这门古老艺术带给更多的观众。2010年5月30日,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绝对有戏"栏目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来自杜岗村的小车调剧团受邀来到石家庄,为观众献上了传统剧目《贫女泪》。演出过程中,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2010年至2011年期间,杜岗小车调积极参与了霸州市农民大汇演活动。在第一届和第三届演出中,凭借出色的表演获得了市领导的高度评价。2010年秋天,在团长王金僧的带动下,杜岗小车调剧团前往霸州敬老院开展公益演出活动。精心准备了适合老年人观赏的节目,为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了欢乐和温暖。这次义务演出不仅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也体现了文艺工作者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小车调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戏曲形式,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唱腔特点引起了在场戏剧界专家的高度关注。专家们对小车调的艺术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深入研究和保护。

2011年5月,河北省艺术研究所经过认真考察和评估,决定将小车调这一传统戏曲形式正式列入《中国春节志》的条目。这一举措标志着小车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官方认可和保护。与此同时,廊坊市艺术研究所也特别授予杜岗村小车调剧团"戏曲传承模范团体"的荣誉称号,并颁发了牌匾,以表彰他们在传承和发展小车调这一传统艺术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杜岗小车调之所以能够历经数百年而不衰,正是因为有像王金僧这样执着坚守的传承人。他们以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强烈责任感,让这门民间艺术得以延续发展。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小车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记录者:张庭怀)

责任编辑:丁原